垃圾收集器

Serial/Serial Old收集器

新生代使用标记-复制算法,老年代使用标记-整理算法。

是一个单线程工作的收集器,但它的“单线程”的意义并不仅仅是说明它只会使用一个处理器或一条收集线程去完成垃圾收集工作,更重要的是强调在它进行垃圾收集时,必须暂停其他所有工作线程,直到它收集结束。
Serial/Serial Old收集器运行示意图

ParNew收集器(新生代)

使用标记-复制算法。
ParNew收集器实质上是Serial收集器的多线程并行版本,同时使用多条线程进行垃圾收集。

ParNew/Serial Old收集器运行示意图

Parallel Scavenge/Parallel Old收集器

新生代使用标记-复制算法,老年代使用标记-整理算法。

Parallel Scavenge收集器的目标是达到一个可控制的吞吐量。所谓吞吐量就是处理器用于运行用户代码的时间与处理器总消耗时间的比值。
Parallel Scavenge/Parallel Old收集器运行示意图

CMS收集器

CMS(Concurrent Mark Sweep)收集器是一种以获取最短回收停顿时间为目标的收集器,使用标记-清除算法。

步骤:

  • 初始标记:
    标记一下GC Roots能直接关联到的对象,速度很快,需要“Stop The World”。
  • 并发标记:
    从GC Roots的直接关联对象开始遍历整个对象图的过程,这个过程耗时较长但是不需要停顿用户线程,可以与垃圾收集线程一起并发运行。
  • 重新标记:
    修正并发标记期间,因用户程序继续运作而导致标记产生变动的那一部分对象的标记记录(增量更新),这个阶段的停顿时间通常会比初始标记阶段稍长一些,但也远比并发标记阶段的时间短。
  • 并发清除:
    清理删除掉标记阶段判断的已经死亡的对象,由于不需要移动存活对象,所以这个阶段也是可以与用户线程同时并发的。

优点:并发收集、低停顿。

缺点:
1.在并发阶段,它虽然不会导致用户线程停顿,但却会因为占用了一部分线程(或者说处理器的计算能力)而导致应用程序变慢,降低总吞吐量。
2.无法处理“浮动垃圾”,在CMS的并发标记和并发清理阶段,用户线程是还在继续运行的,程序在运行自然就还会伴随有新的垃圾对象不断产生,但这一部分垃圾对象是出现在标记过程结束以后,CMS无法在当次收集中处理掉它们,只好留待下一次垃圾收集时再清理掉。这一部分垃圾就称为“浮动垃圾”。同样也是由于在垃圾收集阶段用户线程还需要持续运行,那就还需要预留足够内存空间提供给用户线程使用,因此CMS收集器不能像其他收集器那样等待到老年代几乎完全被填满了再进行收集,必须预留一部分空间供并发收集时的程序运作使用。如果CMS运行期间预留的内存无法满足程序分配新对象的需要,就会出现一次“并发失败”,这时候虚拟机将不得不启动后备预案:冻结用户线程的执行,临时启用Serial Old收集器(标记-整理算法)来重新进行老年代的垃圾收集。
3.会有大量空间碎片产生。

Garbage First(G1)收集器

  1. 基于Region的堆内存布局,面向堆内存任何部分来组成回收集进行回收,衡量标准不再是它属于哪个分代,而是哪块内存中存放的垃圾数量最多,回收收益最大,这就是G1收集器的Mixed GC模式。
  2. G1不再坚持固定大小以及固定数量的分代区域划分,而是把连续的Java堆划分为多个大小相等的独立区域(Region),每一个Region都可以根据需要,扮演新生代的Eden空间、Survivor空间,或者老年代空间。
  3. Region中还有一类特殊的Humongous区域,专门用来存储大对象。G1认为只要大小超过了一个Region容量一半的对象即可判定为大对象。超过了整个Region容量的超级大对象,将会被存放在N个连续Humongous Region之中。
  4. 将Region作为单次回收的最小单元,即每次收集到的内存空间都是Region大小的整数倍,这样可以有计划地避免在整个Java堆中进行全区域的垃圾收集。
    更具体的处理思路是让G1收集器去跟踪各个Region里面的垃圾堆积的“价值”大小,价值即回收所获得的空间大小以及回收所需时间的经验值,然后在后台维护一个优先级列表,每次根据用户设定允许的收集停顿时间优先处理回收价值收益最大的那些Region。
G1收集器Region分区示意图

细节:

  • 跨Region引用对象如何解决?
    使用记忆集避免全堆作为GC Roots扫描,每个Region都维护有自己的记忆集,这些记忆集会记录下别的Region指向自己的指针,并标记这些指针分别在哪些卡页的范围之内。
  • 并发标记阶段如何保证收集线程与用户线程互不干扰地运行?
    G1通过原始快照(SATB)解决用户线程改变对象引用关系时,必须保证其不能打破原本的对象图结构,导致标记结果出现错误。(CMS通过增量更新算法实现)
    G1为每一个Region设计了两个名为TAMS(Top at Mark Start)的指针,把Region中的一部分空间划分出来用于并发回收过程中的新对象分配,并发回收时新分配的对象地址都必须要在这两个指针位置以上。G1收集器默认在这个地址以上的对象是被隐式标记过的,即默认它们是存活的,不纳入回收范围。如果内存回收的速度赶不上内存分配的速度,G1收集器也要被迫冻结用户线程执行,导致Full GC而产生长时间“Stop The World”。
  • 怎样建立起可靠的停顿预测模型?
    G1收集器的停顿预测模型是以衰减均值为理论基础来实现的,在垃圾收集过程中,G1收集器会记录每个Region的回收耗时、每个Region记忆集里的脏卡数量等各个可测量的步骤花费的成本,并分析得出平均值、标准偏差、置信度等统计信息。

步骤:

  • 初始标记:
    标记一下GC Roots能直接关联到的对象,并且修改TAMS指针的值,让下一阶段用户线程并发运行时,能正确地在可用的Region中分配新对象。
  • 并发标记:
    从GC Root开始对堆中对象进行可达性分析,递归扫描整个堆里的对象图,找出要回收的对象,这阶段耗时较长,但可与用户程序并发执行。当对象图扫描完成以后,还要重新处理SATB记录下的在并发时有引用变动的对象(原始快照)。
  • 最终标记:
    对用户线程做另一个短暂的暂停,用于处理并发阶段结束后仍遗留下来的最后那少量的SATB记录。
  • 筛选回收:
    负责更新Region的统计数据,对各个Region的回收价值和成本进行排序,根据用户所期望的停顿时间来制定回收计划,可以自由选择任意多个Region构成回收集,然后把决定回收的那一部分Region的存活对象复制到空的Region中,再清理掉整个旧Region的全部空间。这里的操作涉及存活对象的移动,是必须暂停用户线程,由多条收集器线程并行完成的。
G1收集器运行示意图

你可能感兴趣的:(垃圾收集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