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故事写作法宝——起承转合

从小到大,但凡涉及怎么写作,就有人拿“起、承、转、合”说事儿。但听了这么多年也没认真琢磨过。

前两天,借着自己一篇正在修改的小说,我用这个结构进行了故事拆分,才算获得了一些深入了解。

我的思考总结起来,分为六个部分,希望能够帮助新手增加对写作“结构”的理解,摆脱阅读写作时大而化之,导致的“不知道该写些什么”的毛病。

1、 什么是起承转合

2、 故事通常是复杂的嵌套结构

3、 起承转合有灵活的特殊形态

4、 特殊形态并非真的特殊

5、 结局的困惑:高潮后又有结尾,算哪个环节

6、结语


什么是起承转合

就一个故事而言,“起”指的是开篇给出、能够给予人物压力,使他们需要加以应对的事件。

在罗伯特··麦基教科书级别的《故事》里,这种事件被称为“激励事件”,通常是危机、矛盾、亟待解决的疑问等。

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能让人物主动、或被动地卷入试卷中,不得不依据它开始行动。

人物依据危机事件开始行动,便来到了“承”阶段。

这一阶段,人物应对问题,但还未到达关键时刻。故事要在这里上接危机,下寻高潮,同事展示丰富的故事世界。

以“凤头猪肚豹尾”论,“承”阶段就是“猪肚”,除了上钩下联外,要求是“丰富”。

一篇故事能展现多少人物特色、风物人情,“承”阶段非常关键,并非如分数至上的学生议论文那样可以一晃而过。

“转”是故事剧情的爆发点,人物在“承”阶段经历了一系列的努力、挫折、努力、挫折,终于由守转攻,侵入了问题解决的关键点,和危机事件一决雌雄。

而“合”阶段是故事结尾,通常展示“转“的结果。

在这里,人物行动的结果得到了展现(不论成败)。“起”阶段出现的危机事件(在人物的世界中)得以完结。

起承转合像是一个完整的浪头,经历了从低到高最后归于水平的过程。但这个结构是最基础的模板,只有参考作用。


故事通常是复杂的嵌套结构

上面说到,起承转合是一个浪头,实际上除了微小说,很少有故事会只掀起一个浪头。

故事但凡有点儿体量,都是大的“起承转合”结构中套着小的“起承转合”,而且主要套在“承”的部分。

这个很好理解,以下所有内容我超英电影《美国队长》做个例子。


故事开头,史蒂夫·罗杰斯爱国心切,一心想上战场杀敌,但他身形瘦弱,难以满足士兵标准。

这是一个人物需要解决的矛盾、危机,但纵观全影可知,大结构的“起”并非在于“史蒂夫能否当兵”这件小事,而是,他是否能成为自身精神上早已成为的那种英雄。

所以大结构的起,就是史蒂夫遭遇了他英雄之旅的第一个危机。而“承”,就是他参军、训练、表演、杀敌、积累声望的全过程。

“转”自然就是那场与红骷髅在飞机上对战的大高潮,而对战的结局是同归于尽、万人敬仰。英雄之旅“合”于此处。

就这么简单吗?

怎么可能?

这个大结构的“承”,里面装了太多:

博士出血清-挑选士兵-史蒂夫抱雷中选-成为超级战士并立马立功;

作了表演小丑-偷上战场遭遇红骷髅-救了人并获得军情回来-被众人尊敬成为英雄;

巴基死亡-四处毁灭敌人据点-进入敌人大本营搏斗-开飞机以身殉国

……

这样的剧情链条,细化下去还有不少,几乎每一个情节都能归属于大结构下的小结构的部分。而小结构的情节,主要就嵌在上一级结构的“承”部分中。

以上思考这也提示了我,故事梗概想好了,没有扩充思路怎么办?

新手脑子里没货的情况下,在梗概的“承”部分,继续套结构就行。

不过需要注意,大小结构的同一环节承担的任务有所不同。

大结构的“起”需要给到人物一定的压力,所以单纯一个与人物身家性命没啥直接关联的疑问问题很难充当。

小结构虽说确实可以用“疑问”作“起”,但最好也有危机压力,方能吸引读者;

而在悬疑等需要解释真相的故事类型中,大结构的“合”可以是旁白解答,但是小结构得以行动为情节,否则容易变成枯燥的说明文。

不过最好的选择是,大结构也避免大段的解释性语言(无论是旁白还是人物说话)。毕竟老式侦探小说的写法在今天恐怕没多少吸引力了。

此外,我还发现一种意外情况:检查文章时,两个小结构的“旧合”与“新起”之间有难以归入小结构的部分

这时,就看看是否能归入全文的大结构,如果归属感仍然很弱,就该直接删掉。


起承转合有灵活的特殊形态

但如果一个个故事情节本本分分地放进结构中就会发现,虽说故事是嵌套的,却不太可能出现下面这种情况。

1起

2承

2.1起

2.2承

2.2.1起

2.2.2承

2.2.3转

2.2.4合

2.3转

2.4合

3转

4合

把故事讲成数学题,八成是学废了,只有少数可能是大成了。

因为故事除了剧情变化,还有主旨深化、情感发展,严格遵循以上,后者可能就会枯燥乏味。

文似看山不喜平。

试想,若是史蒂夫注射血清后博士没被枪杀,没有这个转折,他就无法更直观、戏剧性地展现超级战士的强大,那么这一“合”,就会缺乏韵味,平铺直叙。

实际上我发现,特殊变形至少包括两种类型,且都发生在“转”与“合”之间。

一种是“合后再转”。

有时,前一个“小转”遭遇的是失败之“合”(比如伪造登记表想参军的史蒂夫最终被发现作假),但人物还在努力应对。

此时,可以再接一个导向成功的小转(博士主动帮他参军),形成“转合转”的小组合。

在一个上级结构中,“转合转”往往能成为一个不会太平静的“承”部分,“第二转”之后的“再合”可以算作是上级结构的“合”。

第二种是“连转”。

可以是接连获得小成功的转折,也可以是获得连续挫败的转折。

连转的作用很明确:形如文句的排比或递进,能增强情绪表现。

导向成功结果的“连转”特别适用于整篇文章,或至少是一个体量不小的部分的高潮阶段——如柯南推凶时,接连说了三个证明力越来越强的推理,导致犯人坦白。

而导向失败的“连转”,则很适合用于人物在前期不断努力、自以为接近成功却大失败,从而陷入更深的绝望

但“连转”毕竟摒弃了其中的“承”,若要使气势出现的不太突兀,就得在之前做好悬念、情绪的铺垫才行。


一些连续反转的故事

值得注意的是,在不断的反转中,情节虽然快速变动,但隐伏的情感脉络要有条理和规划——虽然人物一会儿希望一会儿绝望,但作者要知道这些曲折能够强化结尾的情感。

否则,便会出现那种“为了反转而反转”的故事,反倒失于刻意、木讷。


“特殊变形”并非真特殊

实际上,“连转”与“转合转”并非泾渭分明。

有时一个“连转”也可能以“重复转、合”的情况出现——比如敌人有多重阴谋,而对峙时,却被一个个破除。

每破一个,都会交代“小合”——敌人先慌张了、后气急败坏了、最后失魂落魄了。

这种时候,“转合”可以看成是“连转”中的单个“转”。

大家看到这里也应该明白,“起承转合”四个环节都是在上下级对比中,相对而定义的,下级的多个环节可能只构成上级一个环节。

无论多复杂的小结构,如多重转合、连转高潮,都可以化作一个上级结构的“承”或“转”,在戛然而止的作品中,甚至可能是一个“合”(比如《爆裂鼓手》)。

同时,作为“起”与“合”之间用来解决危机的进程,“承”和“转”也是相对定义的——

只要后面的“转”在解决问题的程度上更剧烈,那么前面的“承”也可以是积极行动,未必一定要设置挫败。

但这种非挫败的“承”环节,尽量不要作为大结构的“承”,否则全文恐流于平淡。


结局的困惑:高潮后又有结尾,算哪个部分?

在《美国队长》结尾,史蒂夫牺牲自己、被封入冰山,实际上已经解决了所有危机,并获得了一个英雄般的结局。

那他被冰封后在当代醒来的那一段,要如何划分?

算入大结构的“合”?

好像可以,之前的封入冰中,就可以看作一个“小转”而非“合”。

算是之后另加的、不对应整个故事大危机的“空转”?

也不是不行。


我发现,可以从剧情和主旨/情感两个角度看待。

剧情上来讲,由于环节的相对性,它是万金油,既可以算“大合”的一部分,也可以算是多出来的“空转”。

关键是从主旨/请感的角度:多了个结尾,读者观众的情绪就被抬升——

史蒂夫不仅是个旧日英雄,神盾局把他唤醒说需要他,再次提升了他的英雄气质,达到了主题深化的目的。

剧情和主旨/情感的进展有时会重合,也有时剧情结束后,主旨还要继续深入。

分离的情况下,剧情角度上可能就是一个“空转”。但这个空转,从主题宣扬的角度,却刚好是一个完善的大合。

所以,如果新手用“起承转合”结构做学究式的分析,不必纠结于开放式结局这个小尾巴。

结语

很多人都看过下面这张梗图:


其实,经典结构也是相似的作用,能让作者省力地将内容套进模式,顺畅地完成作品。

而我必须大声表明的是:新手进步最重要的方式是开始写作、开始完稿。

所有学究式的分析,对写出东西的人用处才最大。比如我拿自己文章拆分思考,并写了这一篇东西,读者就算细读了二十遍,也赶不上我的收益。

我认为,学习写作的过程,不是寻找正确,而是寻找错误。

我在文中的想法可能错误很多,但那也就意味着可以修正的地方被暴露了。

写作之复杂,死路千万条,付出时间精力,克服拖延逃避,多多踩坑试错才是正道。至于“寻找正确之法”,反倒是锦上添花的辅助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新手故事写作法宝——起承转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