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引擎

推荐引擎的思想其实很早就存在了,后来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推荐引擎的普及程度和重要性也越来越高,淘宝曾经就主推“千人千面”,要让每个用户打开的淘宝都不一样,背后的核心技术就是推荐引擎。现在稍有规模的互联网应用几乎都有推荐功能,而一些新兴崛起的互联网产品,推荐功能甚至是其核心产品特点与竞争优势,比如今日头条,就是靠智能推荐颠覆了互联网新闻资讯领域。

那么推荐引擎如何预测用户的喜好,进行正确的推荐呢?主要就是依靠各种推荐算法,常用的推荐算法有:基于人口统计的推荐、基于商品属性的推荐、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推荐、基于商品的协同过滤推荐。

基于人口统计的推荐

基于人口统计的推荐是相对比较简单的一种推荐算法,根据用户的基本信息进行分类,然后将商品推荐给同类用户。


image

从图中可以看到,用户A和用户C有相近的人口统计信息,划分为同类,那么用户A喜欢(购买过)的商品D就可以推荐给用户C。基于人口统计的推荐比较简单,只要有用户的基本信息就可以进行分类,新注册的用户总可以分类到某一类别,那么立即就可以对他进行推荐,没有所谓的“冷启动”问题,也就是不会因为不知道用户的历史行为数据而不知道该如何向用户推荐。

而且这种推荐算法也不依赖商品的数据,和要推荐的领域无关,不管是服装还是美食,不管是电影还是旅游目的地,都可以进行推荐,甚至可以混杂在一起进行推荐。

当然也正因为这种推荐算法比较简单,对于稍微精细一点的场景,推荐效果就比较差了。因此,在人口统计信息的基础上,根据用户浏览、购买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进一步细化用户的分类信息,给用户贴上更多的标签,比如家庭成员、婚姻状况、居住地、学历、专业、工作等,即所谓的用户画像,根据用户画像进行更精细的推荐,并进一步把用户喜好当做标签完善用户画像,再利用更完善的用户画像进行推荐,如此不断迭代优化用户画像和推荐质量。

基于商品属性的推荐

前面一个算法是基于用户的属性进行分类,然后根据同类用户的行为进行推荐。而基于商品属性的推荐则是将商品的属性进行分类,然后根据用户的历史行为进行推荐。

image

从图中可以看到,电影A和电影D有相似的属性,被划分为同类商品,如果用户A喜欢电影A,那么就可以向用户A推荐电影D,比如给喜欢《星球大战》的用户推荐《星际迷航》。一般来说,相对于基于人口统计的推荐,基于商品属性的推荐会更符合用户的口味,推荐效果相对更好一点。

但是基于商品属性的推荐需要对商品属性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建模,难度相对也更大一点,在实践中,一种简单的做法是提取商品描述的关键词和商品的标签作为商品的属性。此外,基于商品属性的推荐依赖用户的历史行为数据,如果是新用户进来,没有历史数据,就没有办法进行推荐了,即存在“冷启动”问题。

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推荐

image

从图中可以看到,用户A喜欢商品A、商品B和商品D,用户C喜欢商品A和商品B,那么用户A和用户C就有相似的喜好,可以归为一类,然后将用户A喜欢的商品D推荐给用户C。

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推荐和基于人口统计的推荐都是将用户分类后,根据同类用户的喜好为当前用户进行推荐。不同的是,基于人口统计的推荐仅仅根据用户的个人信息进行分类,分类的粒度比较大,准确性也较差;而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推荐则根据用户历史喜好进行分类,能够更准确地反映用户的喜好类别,推荐效果也更好一点。今天文章开头举的推荐电影的例子,就是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进行推荐。

基于商品的协同过滤推荐

基于商品的协同过滤推荐是根据用户的喜好对商品进行分类,如果两个商品,喜欢它们的用户具有较高的重叠性,就认为它们的距离相近,划分为同类商品,然后进行推荐。

image

从图中可以看到,用户A喜欢商品A、商品B和商品D,用户B喜欢商品B、商品C和商品D,那么商品B和商品D的距离最近,划分为同类商品;而用户C喜欢商品B,那么就可以为其推荐商品D。商品的分类相对用户的分类更为稳定,通常情况下,商品的数目也少于用户的数目,因此使用基于商品的协同过滤推荐,计算量和复杂度小于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推荐。

你可能感兴趣的:(推荐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