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约而不简单”中的精彩

   


      今天通过视频又观看了朱煜老师的两节课《西门豹治邺》和《我们家的男子汉》,特别是《我们家的男子汉》,这节课的评课老师是来自河南的淑亚老师,一看就知道是我们郾城区的名师潘淑亚,能为朱煜老师评课,潘老师令人佩服。以前看过朱老师的《让课堂说话》这本书,书中多次提到了“简约而不简单”,上次观看他讲的《牛和鹅》教学实录,已经让我对他的理念有所理解,看了这两节教学实录,让我对“简约而不简单”,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他的课堂没有花花架子,没有精美的课件,一堂课下来,其实也就那么简单的几张幻灯片,但看似简单的几张却起着关键的作用,能够把整堂课的内容,有效地,巧妙地连接起来,这源自于他对教材的深度解读和对教材的整体把握,他的每节课都有一个大的框架,即使是长课文的教学,教学思路依然清晰,重点突出。

      朱老师居然把一篇以复述为目标的故事教学演绎成一部剧,这是我看了《西门豹治邺》之后最强烈的感受,《西门豹治邺》一课所在单元的第一个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与此相对应,本文课后第一道习题是: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简要复述课文,简要复述难在哪里?从学生的角度看,难在简要复述的基础能力是概括。听这节课,我把观察重点放在简要复述这一核心目标上,正如西门豹与老大爷第一次见面就不露声色地想好计策一样。朱老师这节课的复述畜谋,其实从入课五分多钟就悄然拉开了。

    一、情节支架,理清故事的内容。朱老师先后出示了两组词语,第一组“巫婆、官绅、媳妇、硬逼”,第二组“开凿、渠道、灌溉、收成”两组词语分别对应故事的起因和结果,把“经过”这一重要部分设成了悬念,这是课文整体上的情节支架。最妙的是用四个词语串起了局部情节支架,朱老师出示第一组词语“巫婆、官绅、媳妇、硬逼”时,我以为只是在检查词语认读,紧接着,出示句子:“漳河边上的邺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由词到句,似乎也是常规操作,但在这个句子后面,加上“是因为(  )”,并把四个词语送给学生练说时,这个戏剧式反转太绝妙了,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在反复练说中,教师精心设计的“隐形支架”浮出水面,变成学生的表达方式。大小情节支架搭的巧而精,学生自然用得好。第二组词语出来,学生快速编织词句,思路清晰,讲的也比较连贯了。

    二、角色支架,在对话中推演故事。故事的经过以对话方式展开,为了让整个故事气脉相连,又保持对话部分的相对完整,朱老师提了一个很别致的问题,“西门豹问了老大爷一个什么问题?课文里没写,但暗示了,你猜猜他问了什么?”接下来,师生变换角色,来回两次对话,搭建了师生的角色支架,让剧情时而紧迫,时而缓和,教师强烈的角色代入感,同步影响着学生。充分的,高质量的对白之后,把标题连起来说一说,全班都不觉得难。我特别注意到这个过程中,朱老师又问了第二个别致的问题,“严肃、愤怒,轻蔑”这些形容词这么好,为什么不用呢?此处只提问题,没有答案。这个问题学生一开始回答不出来,但是,后来通过老师的和大爷的再次的角色转变,孩子们认识到,如果当时就加上这些词语的话,可能大爷会看出来,其他的人会走漏风声,那么他的计划就可能就完不成了,可以看出来,西门豹当时他是胸有成竹,而且非常的谨慎。这个设计可谓匠心独具。没有认真的研读教材是不可能有这样巧妙的构思。

   

  《我们家的男子汉》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下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全文一千二百字左右。对四年级的学生而言,无疑是一篇长课文。如何指导长文教学,对教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考验。略读课文,怎么教?听了朱老师执教的这节课,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一、策略引领 抓关键词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学习怎样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条语文要素中有两个关键词——学习、把握。不妨问一下自己,学什么?如何把握?在看了朱老师的课后,再回过头来解读这条要素,我以为学习的是方法,把握的是内容。整堂课,朱老师以“关键词”为抓手,引领孩子们走进课文,理解课文,从而准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我们家的男子汉》一文以小标题的方式共分成了三部分,分别是——《他对食物的兴趣》、《他对独立的要求》、《他面对生活挑战的沉着》。《他对食物的兴趣》抓住了“小心”一词;《他对独立的要求》抓住了“倔强、嘱咐、沮丧”三个词;《他面对生活挑战的沉着》抓住了“推开、抓住、蹿进”三个词。把我们家的男子汉所具有的品质讲得清清楚楚,学生听得明明白白。

    二、落实要素    聚焦提示

    略读课文前都会有阅读提示,本课阅读提示:尝试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结合课文中的小标题,说说为什么称这个孩子为“男子汉”,作者对他有着怎样的情感。还可以给每个部分换个小标题。整堂课的教学都聚焦了阅读提示,阅读提示中的每一个学习要求都在课堂中有据可行。如:《他对食物的兴趣》中,乍一看,都在讲小男孩如何贪吃,与我家男子汉有何关系呢?朱老师研读教材的能力实在是高,只抓住“小心”一词,并通过棒冰、雪糕和冰激凌三者不同的价格,让学生再读文本,马上就有学生说了,连最便宜的棒冰都没有,那他就不选择当和尚了。且从“小心”一词,也能看出作者王安忆对这个可爱的男子汉的喜爱之情。这个教学设计实在是妙不可言!

    三、大道至简 合理取舍。长文要短教,一定要懂得取舍,直奔核心目标,简化教学步骤。整堂课,三部分教学内容,第一部分《他对食物的兴趣》,朱老师教,引导孩子自主阅读文本,找一找哪些内容体现了男子汉的贪吃,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去发现“小心”一词,从而知道男孩子的雏形已初步有了。第二部分《他对独立的要求》,朱老师从教到扶,让学生自己读文本,找句子,说发现。老师起到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提纲挈领”。第三部分《他面对生活挑战的沉着》,从扶到放,朱老师设计了一张表格。朱老师将两件事的线索刚要清晰地罗列,请学生自己选择一件事情,阅读文本,找到男子汉的表现,完成表格。我们可以看到,经过前两部分的教学,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方法,因此,教学这部分内容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学。而巧用表格,更是帮助学生厘清了学习思路,建构了学习方法。除去以上,朱老师在接回学生回答时更是机智。在请学生说一说,你们印象中男子汉都有哪些品质时,一个学生回答:“不怕流血和流泪的就是男子汉。”朱老师马上表扬了该生,并说道:“不怕流血和流泪的人都具有坚强的品质”。随即板书“坚强”。我们有时上课最怕学生绕出去,兜不回来。由于教学经验缺方法,往往慌了神,不知如何“搭回来”。朱老师总结学生回答的语言堪称精妙,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朱老师执教的《我们家的男子汉》一课,以“关键字”为抓手,通过“教——扶——放”的教学路径,将长文短着教,教学环节简洁,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效果显著。

你可能感兴趣的:(“简约而不简单”中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