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LAB平台学习(3)平台检测性能指标

BER的性能最差是0.5,BLER的性能最差是1. 

传输系统的性能指标是描述传输系统性能的参数,也是考核传输系统和设备优劣的主要依据。主要有比特率,频谱效率和误比特率。

    比特率

是指二元数字码流的信息传输速率,单位是bit/s,表示每秒可传输多少个二元比特。
    系统传输的比特率计算公式为:

比特率=OFDM符号速率x子载波数x每个载波的比特数x卷积码码率

   频谱效率

通信系统的有效性是以信号的频谱效率来描述的。频谱效率的单位是bit/s/Hz,代表每赫兹(Hz)带宽的传输频道上可以传输比特率为多高的数字信息。频谱效率主要用于衡量各种数字调制技术的效率,在数量上等效于每个调制符号所映射的比特数。对于BPSK或2ASK等低容量调制技术,所能够实现的理论最高频谱效率为1bit/s/Hz,而QPSK所能够实现的理论最高频谱效率为2bit/s/Hz;对于64QAM这样的高容量调制技术,所能够实现的理论最高频谱效率达6bit/s/Hz。频谱效率越高,在相同的带宽、相同的时间内可以传输的数字信息就越多。这里所说的“理论最高频谱效率”是指当传输信号的频谱为理想低通频谱时实现的频谱效率。

   误比特率 

    误码率是指在经过通信系统的传输后,送给用户的接收数字码流与信源发送出的原始码流相比,发生错误的码字数占信源发送出的总码字数的比例。对于二元数字信号,由于传输的是二元比特,因此误码率称为误比特率(BER, bit error ratio);对于二元以上的多元信号,误码率称为误码字率(CER,code error ratio)。误码率通常以10-k的形式表示,如某通信系统的误码率达到了10-6,就是指平均每一百万个传输比特或符号中仅有1个传输误码。 

  • QPSK的总体性能要优于16QAM,因为16QAM的频谱利用率要高于QPSK,但是其在解调时需要经过二次判决,同时也就增加了误码率。
  •     对于每一种调制技术来看,在信道解码前的误码率要高于信道解码后的误码率。这也恰恰反映了信道编码的优势所在。随着信噪比的增加,误码率曲线都迅速降低。低信噪比时,信道解码后的误码率可能会高于信道解码前的误码率,这是因为低信噪比时,解码前的误码率已经很高,超出了卷积码的有效纠错范围,导致正确的码在译码时纠错,使得误码率升高。
  1. BER_s:每流的误比特率(解码后)
  2. rawBER:误比特率(解调后解码前)

未编码的误码率是不考虑信道编码情况下的误码率,比较的是发送端星座符号映射一前的比特和接收端解星座符号映射后的比特(如果是编码系统,则需要将比特似然比硬判决为比特后再做比较)。编码的误码率,是考虑了信道编码后的误码率,比较的是发送端输入给CRC校验模块的比特和接收端CRC模块输出的比特。

(rawBER为信道解码前误码率,BER为信道解码后误码率。rawBER误码率表示的是没经过信道编码时的系统误码率,可以反映OFDM系统原始的抗干扰能力。BER是经过信道编码作用后的系统误码率,代表了整个系统的抗干扰性能。通过这两个重要的量,就可以看出系统的信道编码的纠错作用和纠错能力)

   误块率

1个子帧对应于1个TTI(传输时间间隔),TTI是发送端与接收端处理数据的基本时间间隔,即每次处理1个TTI时间长度的数据。误块率是把1个TTI内的数据视作一个完整的块,通过CRC校验判断其是否在传输过程中发生错误。若CRC校验未出错,则认为此TTI的数据正确,标一记为正确;反之认为此TTI内的数据发生了错误,而将其标一记为出错。

一般而言,误块率(BLER)是更贴近于系统性能的指标,通过简单的折算即能从误块率获得系统的吞吐率,即: 吞吐率=(1一误块率)X理论最大传输速率
 

CDF:定时误差的分布

NumOfErrorBit_s:每帧错误的比特数

ratio_s:每帧比特的错误率

BER_arr_Num:累积错误比特数

BER_arr_naw:累积比特错误率

Throughput:累积正确传输的比特数

Throughput_frame:正确传输的帧数

error_frame:超过最大传输次数的帧数

BLER_t_f:新数据帧的数目

BLER_e_f:第一次传错的帧的数目

BLER:误块率

TP_s:每流的吞吐量

falsealarm_rate:虚警率

PER_s:每流的误帧率

miss_rate:漏检率

信道估计时的MSE:用信道估计方法得出的矩阵与理想信道估计出的矩阵求均方差

你可能感兴趣的:(仿真平台,matl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