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倒计时319天:欣慰感(7-24更189)

7-24:有哥学习笔记:

女儿高三了,已经进入高考倒计时阶段,今天是319天

今天开家长会。杨老师重点讲了一个字:“早”,早了解,早规划,早行动。

了解0诊到高考的要点:0诊摸底,一诊完善基础,二诊提升能力,三诊查漏补缺,高考前只需要调整心态了;了解三轮复习要点:一轮复习最关键,5个月,是从单元到综合(补全全方位的基础知识与能力);二轮复习,4个月,综合提升;三轮复习,2个月,应试能力的提升。
规划好自己的未来。
立即行动起来。其实高三的竞争是越来越大,但不是说更累,因为知识量是不会增加的了,只是更综合的应用罢了;但是不能不努力,也不能低效的努力:要注重提升学习的专注度,思考的深度以及知识应用的灵活度;总结成一句话,就是提升学习的效率,要让成绩产生质变,即跨过一本、211、985线。

我今天学习了:

1.佛学一讲。2.中国史纲一讲。3.邵恒头条一讲。4.批判性思维一讲。

5.《别闹了,费曼先生》,也讲到专注度、好奇心、兴趣、兴奋喜欢等对成为一个有趣的人的重要,教了费曼的学习法则:确定要学习的概念,复述概念,纠错,精简。能成为厉害的人都是有自己的套路的。

6.罗辑思维:《为什么需要生物学思维?》

过去认为高度精细化的分工可以产生很好的控制感,但是现在因为复杂性,很多嵌套的或是嵌套多层的东西,人脑天然不擅长。因此,《为什么需要生物学思维》一书给了一种思维方式,或者说给了一个词:欣慰感。这个词的准确含义是,从亲近的人,尤其是自己孩子的成就中捕获的一种替代性的自豪感、欣慰感。再比如,一个真正有长远眼光的企业家,他心里也清楚,自己在位的时候做得再好也没有用,他必须能培养出合格的继任者,让成功可以继续。看到继任者干得好,他心里也高兴。这些感受,都是这本书里讲到的“欣慰感”。那这种情感的本质是什么呢?就是承认自己控制不了别人,甚至也理解不了别人,但是在观念上认可那些人是自己的一部分,是自己生命的延续。让他们代替自己穿越时间,让世界变得更好,来完成自己未竟的愿望。这就是所谓的欣慰感。

理解了这个词,我们再回头看和技术、复杂系统的关系,是不是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我们和孩子是这样,我们和继任者是这样,那对于全人类来说,机器、软件、人工智能何尝不是这样呢?这些东西是人造出来的,就像我们生出了自己的孩子。这些东西复杂到了人不能理解不能控制的程度,反过来想,我们又何尝能够全然理解和控制自己的孩子?这些复杂的东西能穿越时间,能完成人完成不了的任务,那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到技术的成就中去获得这种,我们通常从孩子身上获得的欣慰感呢?

那你可能会说,他们很危险,他们可能会闯祸。对,我们的孩子也一样,偶尔也会闯祸,也会不靠谱。但那又怎样,我们人类不是一代代地对孩子好,抚育孩子,为孩子牺牲,才繁衍到了今天吗?

所以这本书给我们的答案是:如果我们不能像修理一架机器一样把这个世界修理好,那就干脆像父母和子女那样重新定义自己和复杂系统之间的关系,用共生的温情替代陌生的隔阂。如果恐惧和恶意没有用。那就换成善意和期待试试吧。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高考倒计时319天:欣慰感(7-24更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