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n 总结 数据增强_学习笔记07:数据增强;模型微调;GAN;DCGAN

数据增强

图像增广

在(深度卷积神经网络)里我们提到过,大规模数据集是成功应用深度神经网络的前提。图像增广(image augmentation)技术通过对训练图像做一系列随机改变,来产生相似但又不同的训练样本,从而扩大训练数据集的规模。图像增广的另一种解释是,随机改变训练样本可以降低模型对某些属性的依赖,从而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例如,我们可以对图像进行不同方式的裁剪,使感兴趣的物体出现在不同位置,从而减轻模型对物体出现位置的依赖性。我们也可以调整亮度、色彩等因素来降低模型对色彩的敏感度。可以说,在当年AlexNet的成功中,图像增广技术功不可没。

常用的图像增广方法翻转和裁剪

左右翻转图像通常不改变物体的类别。它是最早也是最广泛使用的一种图像增广方法。下面我们通过torchvision.transforms模块创建RandomHorizontalFlip实例来实现一半概率的图像水平(左右)翻转。变化颜色

另一类增广方法是变化颜色。我们可以从4个方面改变图像的颜色:亮度(brightness)、对比度(contrast)、饱和度(saturation)和色调(hue)。我们将图像的亮度随机变化为原图亮度的 50% ( 1−0.5 ) ∼150% ( 1+0.5 )。叠加多个图像增广方法

实际应用中我们会将多个图像增广方法叠加使用。我们可以通过Compose实例将上面定义的多个图像增广方法叠加起来,再应用到每张图像之上。

模型微调

假设我们想从图像中识别出不同种类的椅子,然后将购买链接推荐给用户。一种可能的方法是先找出100种常见的椅子,为每种椅子拍摄1,000张不同角度的图像,然后在收集到的图像数据集上训练一个分类模型。这个椅子数据集虽然可能比Fashion-MNIST数据集要庞大,但样本数仍然不及ImageNet数据集中样本数的十分之一。这可能会导致适用于ImageNet数据集的复杂模型在这个椅子数据集上过拟合。同时,因为数据量有限,最终训练得到的模型的精度也可能达不到实用的要求。

为了应对上述问题,一个显而易见的解决办法是收集更多的数据。然而,收集和标注数据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例如,为了收集ImageNet数据集,研究人员花费了数百万美元的研究经费。虽然目前的数据采集成本已降低了不少,但其成本仍然不可忽略。

另外一种解决办法是应用迁移学习(transfer learning),将从源数据集学到的知识迁移到目标数据集上。例如,虽然ImageNet数据集的图像大多跟椅子无关,但在该数据集上训练的模型可以抽取较通用的图像特征,从而能够帮助识别边缘、纹理、形状和物体组成等。这些类似的特征对于识别椅子也可能同样有效。

本节我们介绍迁移学习中的一种常用技术:微调(fine tuning)。如图所示,微调由以下4步构成。

在源数据集(如ImageNet数据集)上预训练一个神经网络模型,即源模型。

创建一个新的神经网络模型,即目标模型。它复制了源模型上除了输出层外的所有模型设计及其参数。我们假设这些模型参数包含了源数据集上学习到的知识,且这些知识同样适用于目标数据集。我们还假设源模型的输出层跟源数据集的标签紧密相关,因此在目标模型中不予采用。

为目标模型添加一个输出大小为目标数据集类别个数的输出层,并随机初始化该层的模型参数。

在目标数据集(如椅子数据集)上训练目标模型。我们将从头训练输出层,而其余层的参数都是基于源模型的参数微调得到的。

当目标数据集远小于源数据集时,微调有助于提升模型的泛化能力。

GAN

生成式对抗网络(GAN,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 )是一种深度学习模型,是近年来复杂分布上无监督学习最具前景的方法之一。模型通过框架中(至少)两个模块:生成模型(Generative Model)和判别模型(Discriminative Model)的互相博弈学习产生相当好的输出。原始 GAN 理论中,并不要求 G 和 D 都是神经网络,只需要是能拟合相应生成和判别的函数即可。但实用中一般均使用深度神经网络作为 G 和 D 。一个优秀的GAN应用需要有良好的训练方法,否则可能由于神经网络模型的自由性而导致输出不理想。

机器学习的模型可大体分为两类,生成模型(Generative Model)和判别模型(Discriminative Model)。判别模型需要输入变量 ,通过某种模型来预测 。生成模型是给定某种隐含信息,来随机产生观测数据。举个简单的例子:

判别模型:给定一张图,判断这张图里的动物是猫还是狗

生成模型:给一系列猫的图片,生成一张新的猫咪(不在数据集里)

对于判别模型,损失函数是容易定义的,因为输出的目标相对简单。但对于生成模型,损失函数的定义就不是那么容易。我们对于生成结果的期望,往往是一个暧昧不清,难以数学公理化定义的范式。所以不妨把生成模型的回馈部分,交给判别模型处理。这就是Goodfellow他将机器学习中的两大类模型,Generative和Discrimitive给紧密地联合在了一起 。

GAN的基本原理其实非常简单,这里以生成图片为例进行说明。假设我们有两个网络,G(Generator)和D(Discriminator)。正如它的名字所暗示的那样,它们的功能分别是:G是一个生成图片的网络,它接收一个随机的噪声z,通过这个噪声生成图片,记做G(z)。

D是一个判别网络,判别一张图片是不是“真实的”。它的输入参数是x,x代表一张图片,输出D(x)代表x为真实图片的概率,如果为1,就代表100%是真实的图片,而输出为0,就代表不可能是真实的图片。

在训练过程中,生成网络G的目标就是尽量生成真实的图片去欺骗判别网络D。而D的目标就是尽量把G生成的图片和真实的图片分别开来。这样,G和D构成了一个动态的“博弈过程”。

最后博弈的结果是什么?在最理想的状态下,G可以生成足以“以假乱真”的图片G(z)。对于D来说,它难以判定G生成的图片究竟是不是真实的,因此D(G(z)) = 0.5。

这样我们的目的就达成了:我们得到了一个生成式的模型G,它可以用来生成图片。

再举个例子:

一个城市治安混乱,有许多小偷,这些小偷的水平有好有坏,参差不齐。很快就出现了警察来抓小偷。于是,那些水平不咋地的小偷很快就落网了。但因为警察们的技术也不行了,在捉住一批低端小偷后,城市的治安水平变得怎样倒还不好说,但很明显,城市里小偷们的平均水平已经大大提高了。

于是警察开始进修培训抓小偷的能力。很快,警察辨别小偷的能力大幅增加,一些鬼鬼祟祟的小偷很快就被抓住了。

为了避免被捕,小偷们努力表现得不那鬼鬼祟祟,而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警察也在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争取将小偷和无辜的普通群众区分开。随着警察和小偷之间的这种博弈,小偷们都变得非常谨慎,他们有着极高的偷窃技巧,表现得跟普通群众一模一样,而警察们都练就了火眼金睛,一旦发现可疑人员,就能马上发现并及时控制——最终,我们同时得到了最强的小偷和最强的警察。

今天的学习笔记就分享到这了,我们下回见!~!

最后打个小广告,我的公众号(顾先生的AI研习社),会写点学习心得,喜欢可以关注下!

你可能感兴趣的:(gan,总结,数据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