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4

《大乘阿毗达摩集论》简介导读

本文分两部分:一是吕澄先生之简介;二是结构简析,参考了王恩洋先生的《杂集论疏》


            简介

                                    吕澄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梵Mahāyānābhidharmasamuccaya,藏Chosmṅon-pakunlasbtus-pa)七卷。无着菩萨造,唐·玄奘译。略称《集论》。收在《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是无着汇集《阿毗达磨经》中要义的两部论书之一,乃以三乘共同的法相为依据写作的(另外一部是《摄大乘论》,据大乘不共的法相而写作)。纯粹的阿毗达磨论书在小乘的典籍里,虽然数见不鲜,但大乘中仅有此论一部。又大乘理想中的完整阿毗达磨论应该具备“对法”(说趋向涅盘法的圣道),“数法”(说数的即不止一次的解释诸法的自相和共相),“伏法”(说制伏异说的论议法门),“解法”(说释通经义的解释法门)这四个方面(见《大乘庄严经论》《述求品》),而这部《集论》就是完全合乎这样标准的论书。

《集论》全文约一千五百颂,分为五集。

“相集”第一,这属于一论的基本法相部分,所以也称为“本事”。其中区分解释蕴处界三类法、相摄、相应、成就四大段。首段以九门详细解释蕴等诸法的体性,这就是:(1)蕴等所有种类,(2)只有这些种类的原由,(3)蕴法别名“取蕴”的意义,(4)蕴等相状,(5)建立蕴等的理由,(6)蕴等前后次第的所以,(7)蕴等的名义,(8)经中对蕴等所说譬喻的意义,(9)以实有假有等六十门广分别。在最后诸门分别中又每门都以法门的意义、种类以及用此门观察之所为,这三层来作分别。诸门分别原是“数法”的中心部分,所以本论在这方面显示出大乘特别的精神。小乘阿毗达磨论里所有诸门分别只为了成立法体的实在,而在本论则门门都显示舍离“法有自性”的执着,而归趋于法空。第二大段从诸法体性相同的方面说其相摄的关系,这有“相”等十一种摄,熟习了这些就可以在观察境界时易于得到略集思的效用。第三大段从诸法体性不同的方面说其相应的关系,这有“不相离”等六种相应。相应的意义特别显著于各种心法的统一上面,因而熟习了它就易于了解“相应依据心法并无实我”的道理。第四大段从诸法在相续中有增有减的方面说其“成就”的意义,这有“种子”等三种成就,熟习了这些就能对世间法的兴衰不作决定的看法。如上运用摄、相应、成就三种法门都着重在帮助法空的理解,这和小乘的阿毗达磨是有不同的。以上四大段相当于阿毗达磨中“数法”的一方面。

其次,“谛决择集”第二,详说四谛法。苦谛说有情世间及器世间,集谛说烦恼和从他增上所生的诸业,灭谛说在诸法实相上断灭诸有漏法,道谛说资粮等五道能断集证灭。

再次“法决择集”第三,在十二分教的基础上详说佛教的意义。

再次,“得决择集”第四,说能修习的种种人(补特伽罗)和所修的种种现观。以上决择的谛是佛教所诠之理,法是佛教能诠之教,而得是依教修行,合拢来相当于阿毗达磨里“对法”的一方面。

最后,“论议决择集”第五,用义理等六门明释念通诸经要旨的方法,又从论轨法门说明论议胜他的方法,这一决择即相当于阿毗达磨里“解法”和“伏法”两方面。这样全论五集表现了阿毗达磨的四个方面,所以说它是一部规模完备的论书。

另外,《阿毗达磨大乘经》是大乘瑜伽学系立说的重要典据,但是此经既未翻成他国的文字,原本也早散失了。《摄大乘论》虽以经为据,只是解释其一品,而不完全。惟有《集论》才是遍集经义,也就是遍集一经所有应该思考分别的观点而无所遗漏。由此,我们从论文里,特别是和《瑜伽论》说法有不同的地方,可以想见《阿毗达磨经》的全貌,这是极有意义的。

《集论》原本在印度已经散失,后来印度人在中国西藏发现了此论的梵本断简(约存全论的五分之二,为十一世纪初叶的写本),1950年,经普拉汉校订并从汉、藏译本返译梵文补其残缺而出版。

无着撰成《集论》之后,其门人觉师子曾为作注,对于论说多所补充,后来安慧更糅合本释二文以为一体,成《集论释》,原本现存一部分。此外还有净月所作的释论,原本已佚。

《集论》在中国唐·永徽三年(652)由玄奘译出,题名《大乘阿毗达磨集论》,七卷。其内容依据论首的总集颂将原来第一集的四大段分开为摄、相应、成就三法,共四品,总名为“本事分”,其余四集为四品,总名为“决择分”。安慧所糅合的《集论释》则在其前六年的贞观二十年(646)早经译出,题名《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十六卷。其内容和《集论》译本一样,改成二分八品。又因其体裁和《杂心论》之发展《心论》别成一书的有些相似,所以译本改题为《杂集论》。又此论即代替《集论》为瑜伽十支论之一,因此玄奘门下十分重视它,作注甚多。现存的有窥基的《杂集论述记》十卷,玄范的《疏》十卷。已佚的有灵隽的《疏》十六卷,智仁的《疏》五卷,胜庄的《疏》十二卷,元晓的《疏》五卷,太贤的《古迹记》四卷等。另外,《集论》有藏文译本。论注也有藏译,十卷,五品,作者题为最胜子。此外还有杂糅论释藏译本。以上各本的译者,胜友即系安慧的再传弟子,他对本论的传授是有其渊源的。从他传与译人智军、龙种等,这样相承而下,直到布顿、法祥、宗喀巴,传授不绝。现在格鲁派的教学中,将此论和《俱舍》等观,以为对法学的基本典籍。学者注疏著名的,即有布顿的《日光疏》、结曹的《善释对法海藏疏》等。(吕澄)【参考数据】宪昭著·李世杰译〈瑜伽行派的文献〉、山田龙城《梵语佛典导论》(《世界佛学名著译丛》67、79)。


                       结构简析                                  

本论明法相,极有价值;然唯欲学唯识,于其唯识深义当求之于《成唯识论》。(王恩洋云:故谈唯识,必宗《成唯识论》;谈法相,必祖《杂集论》。)于部分细则如止观,当寻之于《瑜伽师地论》,因为本论在这方面则列大致条目。另外欲实修,当依善知识。

其结构分为两部分:本事分与抉择分。本事分中明世出世间有如此如此种种事,抉择分中所以明世出世间有如是如是真实理。知其事者,令于境无乱;知其理者,令诸学者于境正行,知取舍修断之所宜,转凡成圣之要道。

 其中,本事分有四品,为:

一、三法品,正明本事;蕴界处等名为本事,依之建立有情世间、器世间及贤圣净土等,即随起事。

二、摄品,本事无量,以约御繁。类摄记持,故次明摄;

三、相应品,本事自性各别,而非离散无关,彼此相顺相应乃可成办事业,故次明相应;

四、成就品,本事无量,有成未成,成乃功用显然,不成则虚无体用。

抉择分也有四品

一、谛品,明四谛:苦集者,杂染果因,应知应断;灭道者,清净果因,应证应修。示学者以宗趣正道也。

二、法品,明大小乘法藏及修习总则。

三、得品,明现观得果。

四、论议品,明说法利众。

                                                    基本引自王恩洋《杂集论疏》

全论总颂

本事与抉择,是各有四种:   三法、摄、应、成,谛、法、得、论议。


本事与决择,是各有四种,[蕴处界]三法,[类]摄[以化繁],

[相]应[知联系],成[就明功用,若知此四事,于境无错乱]

[抉择四]谛[理],[明达诸]法[藏],[依行而得]果,论议[为利他]

[如是四事明,于境能正行,转凡而成圣,自利复利他]


三法品总颂


几、何因、取、相、建立与次第、义、喻、广分别,集总颂应知。


(1)蕴等所有种类,(2)只有这些种类的原由,(3)蕴法别名“取蕴”的意义,(4)蕴等相状,(5)建立蕴等的理由,(6)蕴等前后次第的所以,(7)蕴等的名义,(8)经中对蕴等所说譬喻的意义,(9)以实有假有等六十门广分别。在最后诸门分别中又每门都以法门的意义、种类以及用此门观察之所为,这三层来作分别。(引自吕澄)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