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时间之尺

在昨天,同时收到了自己买的采铜的《精进》这本书,和简书送的《职场精进》,或许是某一种缘分,简书送的是什么书,我压根之前是不知道的,但是恰巧就来了那么一对题材相似的东西,可是一对比,简书送的书的内容就显得很粗制滥造了,不过也可以理解,作者也提到了自己职场工作之余就出了6本书,又不是什么专业出身,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来兜售一些成功学,已经很不错了。
所以更加隆重的介绍《精进》这本书,在听采铜的精读节目之前,根本不知道采铜这个人,直到听完一年,他讲的50本书,我能感觉到他的剖析之妙,读书之广,更好的是心理学博士出身的他能更加科学解释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怎么做才能理论真正实践,这一年,自己的做事效率也能感受到有明显提升,正如书的后面写的“用持续精确的努力,撬动最大的可能。”,这不是鸡汤,这是一本行动指南,帮助你找准方向,帮助你持续用力,让你不再迷茫。
本书的结构为七部分: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成功。这七个部分相辅相成,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书的副标题所说:教你“如何成为一个厉害的人。”。
今天,我将第一章进行总结,把其中最关键核心的东西进行提炼,与诸位共勉。
第一章的标题是时间之尺,副标题是我们应怎样对待时间。
结构为:

  • 活在“全部的现在”——从当前出发,联结过去和未来
  • 对五年后的自己提问——如何解决远期未来与近期未来的冲突
  • 我们总是在重复抓沙子——把时间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 “快”与“慢”的自由切换——为什么我们的时间总是不够用

活在全部的现在

采铜点明当今人们对于时间的态度有:茫然、焦灼、无助、随意、投机等,提出问题:到底人该怎么对待时间?
民国时期的大学者梁漱溟先生曾以两字作答:“郑重”。郑重是一种态度:不敷衍、不迟疑、不摇摆,认真地聚焦于当下的事情,自觉而专注地投入;因恪守本心而知事情轻重缓急,因尽全力无保留而使其事竟成、光阴未虚度。
斯坦福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提出时间视角:积极过去、消极过去、享乐主义、宿命论、未来视角。我们应在不同场合切换不同的时间视角。

对五年后的自己提问

为什么是五年呢?两三年太短,八年、十年变数又太大了,很难看清。这大概解释了为什么中国的五年计划偏偏是五年。更科学的来说,长时间的计划,人们会倾向于用抽象、概括方式去思考,少了行动,短时间的人们倾向于做可行性高、更容易实现的事情,而将二者综合一下,五年计划刚刚好。
然后就是远期未来和近期未来有时会发生冲突,我们要让远期的具体化,近期的便利性降低,重战术轻战略,减少对价值和意义的强调。

我们总是在重复地抓起沙子

利用物理之中的半衰期概念和经济学中的收益来将要做的事情划分为四类:高收益长半衰期、低长、高短、低短。文章强调要多做长半衰期的事情,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从而持续提高自我,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然后用这个理论解释了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而少刷微信那些,一方面是内容前者更好,二来是阅读方式后者会导致碎片化,迟早被清楚。

“快”与“慢”的自由切换

帕金森第一定律:工作会自动膨胀,直至占满所有可用时间。
现有的很多时间管理都是教我们越来越快,因为时代的步伐越来越快,我们要做的就是比时代更快,就能够更从容管理自己的时间,而实际的效果却是,我们力不从心,未能达到效果,又产生深深的愧疚自责,而这些负面的情绪又会占据很多时间,一来二去,浪费更多的时间。
还看到一句计算机科学家侯世达定律:“实际做事花费的时间总是比预期的要长,即使预期中考虑了侯世达定律。”这让我理解为他从本专业出发,写了一句死循环,在我脑海浮现出了无限长的侯世达定律,我也没有搜他的本意是不是这个,但我觉得这么理解很有意思。
朱光潜先生:“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都只算是第二桩事,人生的第一桩事是生活。我所谓的‘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假若为学问为事业而忘却生活,那种学问和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义与价值”。
采铜认为,工作要快,生活要慢,慢时也要提升时间使用深度,所谓事业与生活的秘诀,无外乎就是处理好时间的“快”与“慢”,“深”与“浅”的关系。

你可能感兴趣的:(《精进》:时间之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