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决策第一号:ENNweekly(长按可复制)
文/《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刘俊卿
新基建火了。
虽然新冠肺炎疫情尚未结束,但挡不住全社会对新基建探索、认知、推进的脚步。
在4月20日,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新基建主要涵盖领域后,新基建更是热得发烫。就在当天,三大运营商宣布,把5G基站送上了珠峰,实现了在5000米海拔上的5G视频和VR直播……众多网友在家一边刷手机看珠峰金顶,一边弹幕,“这真是个疯狂的举动!”
5G已经建到了珠峰上,那新基建究竟要建在哪?怎么建?
为了回答这个严肃的问题,瞭望智库在4月22日组织了一场线上闭门会,李毅中、邬贺铨、马晓河、辛仁周、吴祖云、王鹏、顾强……二十几个业界权威开了4小时的会,形成了5万字的速记文本……
5万字太长,先回答上面两个问题。
新基建在哪建?
过去40年中,基础设施对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户户通”、“村村通”一个个名词背后受益的是几亿人、几代人。
那么问题来了,新基建也要“户户通”“村村通”吗?
要,也不要。
说要,5G都上珠峰了,未来当然要“户户通”。
说不要,新基建远不止5G这么简单。他涵盖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
用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的话说,新基建具备新技术、新需求、新机制三个鲜明特点,本质上是“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
这意味着,新基建很多领域又不必建到“村村”“户户”。
究竟建在哪?华夏幸福研究院对此开展了深入研究。
院长顾强的观点能代表他们的核心研究成果。顾强认为,新基建应该率先在都市圈发力,也就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一小时通勤圈内形成的城镇网络体系内。
这个结论他们有一系列研究来支撑。首先,都市圈是未来城市化空间的一个主要形态。华夏幸福研究院在全国范围内研究定义了30个都市圈,它们的面积仅占全国4.5%,人口却占全国32.2%,GDP占比51.5%,人口密度、经济密度和基础设施密度远远高于其他地区。
其次,应用和需求集中在都市圈。当下,城镇化还在继续,人口还在向都市圈集中。未来,真正的实际需求和爆发性增长都将发生在都市圈。都市圈化已成为中国城镇化空间格局的新特征。
最后,未来中国经济最大结构性潜能是都市圈发展。都市圈创造真实有效需求,是扩大投资需求的重要抓手。都市圈是“新基建”投资的核心载体。
这就意味着,新基建建“在”都市圈区域,能够发挥更大的价值;能够满足更多社会的需求;具备更多的融合界面和场景,能起到先行先试的引领作用;拥有更多的创新要素,将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一个更为现实的问题是,新基建在都市圈能够获得更好的投资回报,这也很关键。
除了地理坐标的定位。新基建还应当建在哪?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认为,应该建在能够对传统产业起到引擎作用的地方;建在能对传统基建领域提质增效的地方。他讲了几个案例,中国现在每天在生产线上靠眼睛盯着去看产品质量的工人约有35万,尽管这些工人很认真,但是检测依然有错漏,引入机器视觉对目标产品与合格数据比对,大幅度降低成本提高了精准度;因为上下吊车不方便,怕上厕所,青岛港开吊车的工人原来都不敢喝水。如今,现在利用5G网络的大带宽、低时延特点,操作员坐在办公室就能操作吊车,工效提升了30%,工作人员减少了70%。
专家观点之外,作为地方官员,湖北省潜江市委书记吴祖云显得更加务实。他认为,新基建应该促转型、补短板、提能效、扩内需、稳就业、惠民生,通过互联共享,帮助产业企业和市场精准对接。在另一个角度,这也是对新基建“定位”。
新基建怎么建?
有人说,“新基建”是一场摸着石头过河的全新探索,需要新思路、新方法、新手段。
这些“新”不会从天上掉下来,需要互相启发,先听听专家们怎么说。
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原巡视员辛仁周认为,要想做好“新基建”,相关部门应加快制定专门的产业政策,对新基建的内容、范围重点布局统筹协调各方面工作,加强“新基建”和数据建设的统计关系,将“新基建”和应用需求相结合,指导“新基建”有计划、有步骤、有方向地推进。
“新基建”是把短期的需求和长期的潜在生产增长率积累结合起来的一种投资选择。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马晓河提出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投资公共领域,培育未来潜在增长;二是直接投资新产业、新模式、新产品;三是投资传统产业改造;四是投资贴近民生、改变民生服务的现代化基建。
赛迪研究院副院长王鹏认为,要正视在芯片、软件等关键核心领域依赖国外的现实,加快补齐短板,夯实“新基建”的基础。
除了要加强我国在核心技术领域的投资与研究,夯实技术基础外,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执行会长倪健中还有新的思路。他提出,考虑以区块链为底层协议,将5G+区块链+存储+边缘计算等结合形成一张价值网,构成新的互链网,保障国家信息和个人信息安全。
李毅中建议,在宏观层面政府统筹的“新基建”外,企业、行业要投入资金,建立符合自身需要的数字基础设施,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发展新兴产业服务,通过产业数字化得到收益、得到回报,形成良性循环。
不过,作为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老兵,他提出警示,“新基建”要做好市场需求预测,可以适当超前,但一定要量力而行,防止盲目投资、重复建设。
顾强认为,我国“新基建”的建设,应该遵循四条原则:一是应用先行,需求牵引;二是场景融合,示范先行;三是补齐短板,完善体系;四是创新驱动,动能转换。以汽车充电桩建设为例,在部署汽车充电网络等基础设施时,一要满足高频使用场景,对公交专用、出租专用、环卫物流专用、城市公交、城际快充等优先建设;二要重点区域先行,在使用频率最高、应用需求最迫切的地方优先布局。结合场景创新、模式创新来推进“新基建”建设,才能提高投资效率。
本文中除标明来源的图片,其余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不能识别其来源,如有版权争议,请联系公号方。
总监制:苏会志
监制:程瑛
责任编辑:王婷
任何事宜请后台留言
或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喜欢的朋友请多多分享
长按指纹自动识别二维码即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