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提问读书笔记

#WHAT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地听和读——也就是说,对你听到和读到的事情进行系统性的评价。

### 弱的批判性思维是用批判性思维维护你自己已有的观念;强的批判性思维是运用相同的技能来评估所有的观点和信念,特别是评估自己的观点和信念。

#WHY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都需要表达观点,交流观点,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辨析,更为客观的接受别人的思想,这就是批判性思维的用处了。

#HOW

- 问题———理由(逻辑性推理)—————结论

- 只有明确了解论题和结论,我们才能思路清晰,明白作者想说什么,结论是什么,从问题到结论的推理才能再做评判。

- 正确理解论题及结论

- 辨认出什么是论题?什么是结论?

- 论题:想和别人交流或者告知别人的问题。

- 结论:演讲者或者作者希望你接受的信息。

- 论题与结论之间相互对应。

- 如何辨认结论

- 找到论题,结论就是论题的答案。

- 看提示语:所以。。这说明。。。因此。。。

- 看可能出现的特殊位置:突出结论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将结论放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或者在结论之前写上提示语。

- 记住那些不是结论:例子,统计数据,定义,背景信息,证据。

- 检查上下文及作者的背景。

- 问问这个问题:因此呢?

- 这样的形式同样也适用于我们自身的写作,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最后表达结论,使用特殊的位置或者提示语强调这些信息。

- 在明了文章基本结构的同时,明确论题中词语的准确含义。要确定哪些词句有歧义,即一个词句有多种含义?密切注意作者是怎样定义这些词语的。

- 寻找关键词语

- 回顾论题,寻找关键词。

- 在理由和结论中寻找重要的词语。

- 注意抽象词语。

- 使用颠倒角色扮演技术来判断其他人对关键词语的不同定义。

- 现在,你已经知道在哪里寻找有歧义的词或短语了。

- 下一步 就是针对每一个词句思考“我是否已经理解它的含义”:提两个问题“这 个词语的含义是什么”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 一旦确认了有歧义的词语,你就知道了构成推理的四个重要成分:

- 关键词语和句子

- 哪些关键词语被充分定义了

- 哪些关键词语还可能有其他的含义;哪些词语如果用其他定义替代原来的定义,会改变你对推理的理解

- 哪些词语在上下文中有歧义

- 理由———你接受或拒绝作者观点的依据

- 歧义:一旦你确定了一个作者的观点,你必须确定其推理中哪些关键词语或句子可能有多种含义。更重要的是,你必须判断作者是否明确地使用了其中一种定义。如果他没有这么做,如果另一种定义会改变你对结论的理解,那么,你就找到了一个有歧义的词语。确定歧义词句是你决定接受或反对一个结论的一个重要步骤。

- 价值观:价值观是关于世界应当怎样的观念,你判断作者的价值观偏向与你的价值观偏向是否一致。这样.你就获得了一种工具来决定你是否该接受作者的结论。

- 每个人的理由观点都是有其价值观背景的。

- 价值观是是人们认为值得为之努力、却没有明确表述的观念。 价值观是我们所认可的行为标准,并且我们希望其他人也接受它。

- 价值观假设是选择理由的基础

作为批判性的读者或听众,通过思考作者提出的假设,你常常能很快地发现作者的价值观偏向。这里要给你一个重要的警告,这个作者的这种说法不一定是正确。

- 确定价值观假设的线索

• 査看作者的背景。

• 想想“为什么从他自己的立场得出的结果对作者如此重要”这个 问题。

• 从相似的社会性观点中寻找类似的价值观假设。

• 使用颠倒角色扮演技术。站在与作者相反的立场上并确定对这种 立场来说很重要的价值观。

• 寻找常见的价值观冲突,如个人权利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冲突。

- 价值观冲突:一些观点会存在价值观冲突,最后影响结论。

- 描述性假设:是关于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观念。是寻找原因和结论之间的联结。如果这一联结有缺陷,那么,原因就不一定会产生那个结论。因此,识别描述性假设容许你判定作者的原因是否导致了结论。当且仅当存在充足的理由时,你才会接受结论。因而,如果你认为原因和结论之间的关联存在缺陷,你就不愿意接受作者的结论。

- 发现描述性假设的线索

• 坚持思考结论与原因之间的差距。

• 寻找支持原因的观点。

• 站在另一个角度。

• 认识到在原因中还可能存在一些能够获得优势的其他途径。

• 多学一些与论题有关的知识。

- 推理中的谬误:谬误是作者为了说服你接受一个结论而可能使用的一 种推理骗术

- 谬误的种种类型:

- 以下是三个通常的谬误:

• 提供了错误或不正确假设的推理。

• 通过使信息看起来与结论相关而实际上不相关来转移我们 的视线。

• 需要使用已经被证实为真的结论来为结论提供支持。

- 错误   人身攻击:不直接阐明原因而对一个人进行攻击或者侮辱。

- 把评价假设作为出发点

- 滑坡谬误:做出这样一个假设:当存在一些方法能阻止一连串不可控的、不必要的事件发生时,采取某一措施会引发这些事件。

- 妄求完美:错误地假定,如果使用一种方法不能使该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就不采用这种方法。

- 推理逻辑谬误

- 移花接木谬误:一个关键词在一个论据中被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一旦意义被确定转变了,这一论证就没有意义了。

- 诉诸公众:试图通过偏爱多数人一致赞成的观点使某个观点合理化,错误地认为多数人支持的就是合理的。

- 诉诸权威:通过引入在一个问题上缺少第一手专业知 识的权威来支持结论。

- 稻草人:歪曲对方的观点,使之易于攻击,因而,我 们攻击的是一种事实上并不存在的观点。

- 虚假的两难困境:当可能存在不止两个选择时,就假定仅存在两个选择。

- 一厢情愿:做出错误的假设,即因为我们希望X是真实的或者错误的,那么X就是真实的或错误的。

- 命名解释:错误地假定因为你已经给某个事件或行为提供了一个名称,就认为你已经充分地解释了此事。

- 推理偏离

- 晕轮效应:使用模糊的、情绪化的美德词汇来迫使我们没有仔细考察原因就支持某种观点。

- 偷梁换柱:提出一个不相关的主题使读者的注意离开原来的论题,读者的注意离开当前的论证而转移到另一个论题上有助于"贏得”辩论。这个错误的过程如下:①A是正在讨论的主题;②主题B被引入进讨论中,尽管它与主题A相关,但不是 要讨论的;③主题A被放弃。

- 以假定为依据:推理中结论应当被证明,却被假定,支持结论的原因只是用不同的词语重述了结论。

- 窃取论点:在论证中,结论在推理中是一个假设。

- 寻找和评价推理谬误的线索

- 当作者出现了以下推理错误时,就应拒绝这个推理:

攻击一个人或他的背景,而不是他的观点(人身攻击)。

使用滑坡推理。

寻找完美的解决方法。

移花接木。

不适宜地迷信公众认可的观点。

诉诸权威。

攻击稻草人。

呈现虚假的两难困境。

进行一厢情愿思维。

通过命名解释。

使视点偏离论题。

用晕轮效应进行干扰。

窃取论点。

- 证据的可信度

- 如何判断可信度呢?我们可以运用以下这些问题:

你的证据是什么?

你如何知道它是真实的?

证据在哪里?

你为什么相信它?

你肯定它是真实的吗?

你能证明它吗?

- 证据类型一:直觉,个人经验,权威人士意见及他人的证词

- 直觉:是否有其他类型的证据来支持直觉

- 个人的经验———-概括草率谬误:仅仅根据群体中少数几个人的经历就 得出关于整个群体的结论

- 权威人士的意见

- 权威人士在某一特定问题上具备多少专业知识或接受过多少专业训练?

权威人士具有发现事实的特殊方法吗?

是否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权威人士具有歪曲影响的相对自由?

该权威是否常常作出可信的声明并由此获得了良好的声誉?

以前我们有没有相信过该权威人士?

- 他人的证词

- 可能对一个人的证词产生影响的偏差或兴趣有哪些?

这个人具有支持他的判断的专业知识吗?

这个人的价值观假设如何影响他的证词?

谁的证词有利于评价这个人的证词?

这个人的证词中遗漏了什么信息?

- 证据类型二:个人观察、科学研究、案例、类比

- 个人观察是一种有价值的证据,然而,个人观察也存在不足,这是因为人们倾向于看到或听到合乎自己意愿的东西,倾向于选择并记住某一事件中与自己的经历和背景最一致的部分。

- 科学研究:可重复,控制,语言精确。科学研究是最可信的证据来源之一。

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到底有多大呢?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与判断权威意见的方法一样,那就是提出大量的问题,否则无法对研究结果的可信度进行讨论。

- 该科研报吿的来源质量如何?

- 除了来源的品质,该论文中还有没有其他线索能证明研究做得很好?例如,论文有没有报告该研究特别突出的优点?

- 该研究得到其他人的验证了吗?

- 传达信息的人如何选择他们需要的研究呢? 例如,他们是否遗漏了与相反的结果有关的那些研究?研究者是不是只选择了支持其结论的研究?

- 已有的证据是否具有较强的批判性思维?演讲者或者作者是否对支持其观点的早期研究表明了批判性态度?由于研究本身具有局限性,由研究得到的多数结论都必须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传达信息的人是否证明了自己愿意这样做呢?

- 某些人是否有歪曲该研究的理由呢?我们必须警惕研究者刻意追求某种特定结果的情况。

- 该研究的条件是不是人为的?有没有被歪曲呢?你必须想想,“该研究的操作条件与作者推广条件的相似程度有多大呢?”

- 由取样研究得到的结果,可以推广到多大的范围?

- 该研究者所使用的调査、问卷、等级评定或其他测量手段是否存在偏差或失真?

- 根据研究目的选择事件或被试的过程称为抽样。

样本必须足够大才能证明结论或研究具有普遍性意义。在多数情况下,研究者观察的事件或人越多,结论就越可信。 什么结论可能是合理的。

- 案例: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样本,通过对一个或几个特殊的个体或事件进行详细的描述来支持结论。

- 千万要注意把动人的案例作为证据的情况!

尽管案例可以与结论相一致,但不要被这种一致蒙骗。你应当时刻提醒自己:“这个案例是否典型呢?” “能不能找出有力的反面事例?” “该案例在表述上有没有偏差?”

- 类比:类比得出的论证是指以两个事物间已知的相似性为基础,得出关于另一方相对未知的特点的结论。

- 类比推理是用证据支持结论的一种常用方法。

- 评价类比好坏:

从多个方面比较两种事物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

相似性与差异性之间的关联。

- 你可以根据下面这种有效方法来产生你自己的类比:

确定你所研究事物的某些重要特点。

尽量确定你熟悉的、具有类似特点的其他情况。比如,让自己进行自由的想像、运用头脑风暴法等。尽可能多地想像各种各样的情况。

尽量判断你所熟悉的情况是否能为你不熟悉的情况提供一些灵感。

- 错误类比:当进行类比的两个事物存在重要的、与论题有关联的差异时,会出现此类谬误。

- 干扰性原因

- 真正的原因还是原因之一

- 错误 因果关系过度单纯化:根据一些不够充分的因素来解释某事件,过分强调某一个或某几个因素对事件的作用。

- 两事件相关并不能证明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

- 错误混淆原因和结果:将原因与结果混淆在一起或没有认识到两件事可能是相互影响的。

- 错误对共同原因的疏忽:没有认识到两件事可能因为另一个共同因素的影响而相互联系。

- 错误在此之后、由此引起的错误:仅仅因为B事件在时间上晚于A事件发生,就认为B事件是由A事件引起的。

- 统计数据具有欺骗性

- 什么样的结论可能是合理的

- 二元思维:照顾到多个结论的障碍

- 几乎没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可用简单的“是”或绝对的“否”来 回答。当人们用非黑即白、是或否、对与错、恰当与不恰当来思考时,他们就是在进行二元思维:何时正确?何地正确?为什么或凭什么说它是正确的?

- 两方面还是多方面。

寻找多种结论。

- 确定多种结论的线索

• 通过给定的理由,确定尽可能多的结论。

• 用“如果……”句来限定可能性结论。

• 把问题变为“我们应该对Y做什么”。

#在读书的过程中不停的回忆着高中议论文老师所讲的文章写法以及英语老师不停讲解的英语阅读理解技巧,都是不谋而合,果真是高三是个神奇的人生时代,简直是万物之基础。还有就是这本书教会的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技能,不是看了文字就能获得提升的,而是要反复练习,根据作者提供的方法在实践中,或者在文字中不断的练习,总结,形成自己的模式,方才是达到了真正的目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会提问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