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29

2018-05-29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晨练第378天:养生功20分钟

读经第198天:尚书·商书·无逸

无,通毋,禁止之词。逸,逸乐,这里指纵酒、淫乐、嬉游、田猎等娱乐活动。成王年纪大了,周公让他主持政事,害怕他贪图享乐。史官记录了周公的诰词,名《无逸》。

本篇集中表达了禁止荒淫的思想。无逸,不要贪图安逸,文章开宗明义,提出:“君子所其无逸。知稼樯之艰难”?这是全文的主题和论述的核心。

接着列举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加以论证,开头就讲,知道种地务农的辛劳,才懂得“小人”——农民的隐情。父母辛勤务农,而他们的子弟不知道种地的艰辛,就会贪图安逸乃至妄诞,甚至侮辱他的父母说:“老年人,什么也不懂。”这种不孝的话在当时是决不许讲的。《康诰》中还提到,对不孝不友的人要处以刑罚。作一个最高统治者要知道下边的隐情疾苦,否则就会做出荒诞的事情来。周公接着举了殷代名君中宗太戊、高宗武丁、商汤之孙祖甲,不是庄严威惧,勤自约束,“不敢荒宁”,就是久为小人,能保惠小民,不敢侮鳏寡,他们享国都能长久。尔后的殷王,生下来就安逸,不知道务农的辛劳,只是贪图享乐,因而他们享国也都不长久。周公接下去又举有周的太王的谦抑谨畏,特别提到文王穿不好的衣服,自奉节俭,参加农业劳动,能“怀保小民,惠鲜鳏寡”,从早到过午有时连饭都来不及吃,为的是团结万民。他不敢盘桓逸乐游猎,不索取分外的东西,因而享国也比较长久。这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有力地说明了荒淫放纵的危害。接着周公对成王提出了希望与要求,告诫后代,不许放纵“于观、于逸、于游、于田(田猎)”,不能宽容自己说:姑且现在享乐一下,不能象商纣那样迷乱于酒。如果不听,就会变乱先王正法,招致民人的怨恨诅咒。有人告诉说:“小人恨你、骂你。”要说自己有错误,深自省察,不许含怒,不许乱杀无辜,乱罚无罪。不然,相同的怨忿集中到你一个人身上,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周公所说的深入底层,关心民间疾苦,以无逸自警或用来教育后代是对的,但是逸与不逸往往受阶级条件和生活环境所左右,存在决定意识,在没有外界强大压力的情况下,王室成员“生则逸”是必然的,由“逸”而失国也是必然的。

本篇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好的警醒作用,在生活条件艰难时,我们会把“将来能享受”作为当下吃苦奋斗的动力,就是我们常说的先苦后甜。需要警醒的是,当条件越来越好,我们就会把享乐当成理所当然的事,如果不注意不节制,沉迷于安逸享乐之中,工作和事业就在不知不觉中倒退甚至垮掉。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