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论语〉学习笔记447子张第十九10》

《金文诚〈论语〉学习笔记447子张第十九10》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学习笔记】

今天是丙申年甲午月丙子日,五月十九,2016年6月23日星期四。

一,子夏说,君子不为勉强之事,不举牵强之议,无论是事上,还是使下,都会优先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它是事业成败的机枢所在,只有建立了彼此互信诚意相通的正向循环,然后其事可成。

1,子夏说,君子必等到百姓与他的诚信建立了,然后才会劳使他们,否则百姓以为有意折磨苛待他们。

对此,张居正先生讲解说,劳民动众的事,本来就不是大家乐意做的,只有一种情况例外,那就是平日爱民之意至诚恻怛,大家都相信了,然后不得已而至于劳民,这种情况下,大家体谅他的不得已,才会踊跃投入劳动。如果没有建立互信,只是一味要求,大家也会做,但是呢,人心不悦,不是认为劳民伤财,就是认为苛待百姓。出工不出力,能干成什么事呢!

2,子夏说,对于君主,君子必先等到君主与他的诚信建立了,然后才会对君主有所规谏,否则君主就会误会他故意诽谤他。

对此,张居正先生讲解说,忠言逆耳,规劝也好,提意见也好,都属于违拂之言,本来就不是让人爱听的,之所以能听进去,有一种情况可以做到,那就是平日爱君之意至诚恳切,君王呢,也相信他了,然后不得已而形之谏诤,这种情况下,君王体谅他的出发点出于忠爱,才会虚心听取意见建议。如果没有建立互信,突然或者迫切地提意见,既使出于忠诚和公心,也会不高兴,情绪上对立,不是认为他出于讥讽,就是认为他卖直而诽己,什么叫卖直呢?借着骂皇帝博取正直勇敢的美名,这种人历史上很多,如果骂得够损,皇帝怒不可扼,一冲动杀了他,他就可以在史册上留名,皇帝呢,就会背上小心眼儿,专政,暴政的恶名,这件事上,皇帝佬往往是弱势群体,这叫做卖直。

二,这一章的讲解中,出现"诚、信、谅",三者的关系是怎样建立的?

围绕着这个"信"字,向前可以追溯到"诚"字,向后可以到达"谅"字。

信,是中间的纽带。

它既不是终点,也不是起点。

信,不是结果,也不是原因。

信,不是结论,也不是命题。

信,是枢带,是必经之路,是桥梁,是过程。

无信,肯定到不了终点,也得不出好结论,不会有好结果,那么,走到终点、得到好结果是因为信吗?不是,原因不能简单归结到信。当然,能走到终点、得到好结果,确实离不开信,必须走在信这条正确的且是唯一的轨道上,但是呢,不能误以为这些是信的作用。真正起作用的是往前追溯到达的"诚"字。

所以,孔子、孟子,都强调"大人不必信",都强调人自身的主体性,如果自己都没搞清楚,死抱着一个信诺不放,孔子笑话这种人为小人,还很形象地称之为"硁硁然"的小人,就是小石子敲地面一样的样子,孟子则讥讽他不是成人,不成熟,不懂义理,照死东西做人。

2,不以信为准绳,以何为准绳呢?孔子说:以义为尚。

3,信,是长期积累的效果,所以,如果明白了本章的道理,就知道今天的事成没成,跟今天没啥关系,全在积淀储蓄。这个跨度以九年为一个小周期,也就是说,如果问今天的生活何以如此,回头捋一捋过去九年的视听言动、所作所为就该有数了。

凡事欲速则不达,全是平日功夫所积。欲成事者,贵有自知之明,贵能早立志,贵能有恒。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论语>》张居正著

《论语正义》刘宝楠著

《论语新解》钱穆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论语译注》杨伯峻著

你可能感兴趣的:(《金文诚〈论语〉学习笔记447子张第十九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