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民的名义》到《破冰行动》,主旋律题材的高光启示录

在都市情感大剧《都挺好》完结之后,剧集市场经历了一阵沉寂,所有人都在焦急地等待下一个爆款的出现。如今,随着《破冰行动》的完结,我们见证了主旋律题材创新的又一次成功。《破冰行动》双网表现强劲,央视单日收视率破2%,爱奇艺热度值高达9200。在用户历来严苛的豆瓣,《破冰行动》也有8.1的高分。在微博、抖音、知乎等平台,《破冰行动》同样是流量和话题的大户。

从《人民的名义》到《破冰行动》,主旋律题材的高光启示录_第1张图片

在众多网友对该剧的评论里,真实、大胆、烧脑等词汇已经成为固有的标签。《破冰行动》既有血脉偾张的悬疑桥段,又有对当代部分社会问题的深度反思,更有主旋律的思想升华。加上小鲜肉+老戏骨的阵容配置以及以真实事件为蓝本的改编,使得《破冰行动》的大爆顺理成章。

从《人民的名义》到《破冰行动》,主旋律题材的不断创新成为剧集市场中的一抹鲜艳的亮色。

缉毒版《人民的名义》?确实很像

不得不说,《破冰行动》第一眼看上去,确实与《人民的名义》有诸多相似之处,也难怪《破冰行动》会被网友戏称为缉毒版《人民的名义》。

在演员阵容上,《人民的名义》里因精湛的演技和表情包走红的「达康书记」,穿越为一心为公、铁骨铮铮的缉毒公安领导李维民,而大风厂的厂长「蔡成功」则化身为一个逐渐沦为毒枭保护伞的悲情缉毒英雄马云波。

从《人民的名义》到《破冰行动》,主旋律题材的高光启示录_第2张图片
吴刚与任达华互飙演技

除此以外,《破冰行动》更多的是在剧本、人设、叙事等诸多操作策略上,与《人民的名义》的成功经验一脉相承,为其成为双网爆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现实生活是最好的剧本

最近在知乎看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权力的游戏》中的权谋与逻辑水平是否已经超过了《三国演义》?」答题者大多承认,杂糅诸多西方历史故事、具有魔幻色彩的《权力的游戏》,在权谋上依然远远不及基于真实历史事实改编的《三国演义》。历史与现实生活永远是最优秀的剧本,这句话放在当下依然适用。尤其在剧集市场呈现出历史虚幻化、玄幻化,现实偶像化的趋势下,依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来的影视作品,往往能够打动大量的观众。

在电影领域,《湄公河行动》《战狼2》《红海行动》都借鉴了打击金三角跨国贩毒、利比亚及也门撤侨等真实事件;在电视剧领域,周梅森写作《人民的名义》时,采访了大量的案例材料,还去检察院和南京浦口监狱去体验生活,查阅大量案宗与卷宗。

同样,《破冰行动》亦是基于广东陆丰的「12.29雷霆扫毒」真实案例。剧中以宗族势力为制毒贩毒提供庇护的塔寨村,便是当年广东汕尾陆丰甲西镇的博社村,剧中的大毒枭,作为村委会主任的林耀东,其原型便是博社村的村支书蔡东家。

从《人民的名义》到《破冰行动》,主旋律题材的高光启示录_第3张图片
以宗族势力为制毒庇护的塔寨村

《破冰行动》成功的背后,是其剧本经历了五年之久的打磨。无论是缉毒警、宗族制毒团伙都不是虚构的产物,而是基于真实的人物原型。同时,《破冰行动》在广东中山等地的实景拍摄,更加强化了观众的场景代入感。不得不承认,无论是人物形象还是空间场景,《破冰行动》烹饪出一份浓浓的「广东味儿」。

(2)丰富又立体的人设

主旋律题材的另一个优势,是众多的人物很容易构造出一副社会众生相。然而,以往主旋律电视剧不受观众认可的原因在于,人物刻画太过于「伟光正」。好人永远像圣人,坏人则是坏到骨子里的十恶不赦。在人物性格上缺乏深度与张力。如果说打光磨皮滤镜是技术层面的去人性化,那么单一视角下的人设则是在内在灵魂上的去人性化。

从《人民的名义》到《破冰行动》,主旋律题材的高光启示录_第4张图片
沦为制毒团伙保护伞的马云波

其实,主旋律题材对人物的刻画一旦回归到「人」,展现人性的复杂与丰富,那么便能成功挑起用户的注意力,并激发出大量「自来水」的创作能力。《人民的名义》里,侯亮平、李达康、沙瑞金、高玉良、祁同伟、孙连城、赵东来等人物无疑是一副生动的官场生态,被戏称为「汉东省男神天团」。

而在《破冰行动》中,「东山天团」里无论是正派还是反派,都具有复杂的人性。同为警察,智勇有别;同为毒枭,狠辣有异。

黄景瑜饰演的李飞一生正气,嫉恶如仇,但却鲁莽冲动;李维民、赵嘉良这两位作为李飞的养父与生父,展现了各自鲜明的性格特点,以及二人之间的惺惺相惜;唐旭饰演的东山市禁毒大队长蔡永强亦正亦邪,兼具理性与感性;马云波虽然沦为制毒团伙的保护伞,但他因妻子的伤势而被毒贩击中软肋,他对于禁毒事业的初心,其实令观众对他恨不起来。

从《人民的名义》到《破冰行动》,主旋律题材的高光启示录_第5张图片
令人又爱又恨的禁毒大队长蔡永强

王劲松饰演的大毒枭林耀东,外表风雅,实则在制毒贩毒过程中早已利欲熏心,被贪婪吞噬,但其对于宗族的维护和宗族事业的支持,又俨然是一个「众望所归」的「严父」式的大家长。公磊饰演的塔寨村三房头林宗辉,外表勇悍,内心深处实则是一个以信义为准则的传统宗族代表,依然残存了良知与底线。林胜武虽然参与制毒贩毒,但他对妻子的爱、对「辉叔」的感恩,让他自己的死打动了诸多观众。

从《人民的名义》到《破冰行动》,主旋律题材的高光启示录_第6张图片
王劲松饰演大毒枭林耀东

同时,诸如林水伯、大侠、蔡小玲、伍仔、杨柳等小人物也让我们看到普通人的命运是如何因为沾染了一个「毒」字,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些小人物与正反派人物一起,构成了一副东山市「社会素描」。

(3)合乎逻辑的多线叙事

多线叙事似乎成为主旋律爆款剧的常用手法。在《人民的名义》中,对汉东省贪腐的调查与因大风长事件而起、针对山水集团违法行为的调查两线并行,官场视角与基层视角的结合,让「人民的名义」这个题中之义得以从多个层面被具象化。

同样,在《破冰行动》中,对于塔寨村的围剿,其实也是通过两条叙事线依次展开。明线是以李维民、李飞为代表的人民警察,暗线则是警方卧底赵嘉良在香港和法国的行动,最后将矛盾的中心汇聚到以宗族为庇护的制毒窝点——塔寨村。层层剥离、步步为营的探寻真相,成功地为观众营造出紧张刺激烧脑的观剧沉浸感。

从《人民的名义》到《破冰行动》,主旋律题材的高光启示录_第7张图片
黄景瑜饰演的热血缉毒警李飞

主旋律题材能否接连破冰?

《人民的名义》与《破冰行动》,相似的不仅仅是亮点,也包括槽点。如果观察两部剧的观众评论,我们会发现它们都经历了一个相似的趋势:高开,争议,再回升。这些被网友吐槽的缺点,恰是国内优质剧集与影视工业化程度更高的美剧之间最为明显的差距。

首先是在剧情上略微注水。《破冰行动》依照央视和爱奇艺的主流受众结构特征进行了针对化的剪辑。相比原本20集左右的网剧体量,此次《破冰行动》长达48集。在爱奇艺版本中,大量的回闪被频繁运用,各种回忆杀令人应接不暇。

其次是一些人物角色的戏份存在不合理的比例。在《人民的名义》里,观众对于剧中的「黄毛」郑胜利可谓恨得咬牙切齿。他的戏份在剧集过半后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却与剧中的主演、主线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其浮夸的演技和诡异的人设也似乎和「人民的名义」两不相关,导致观众一看见他出场就立马快进。

从《人民的名义》到《破冰行动》,主旋律题材的高光启示录_第8张图片
《人民的名义》里的「黄毛」郑胜利

同样的问题则体现在《破冰行动》的女主角陈珂身上。如果说前期因为其前警察男友宋扬的死,而让其与案情发生关联依然有行动逻辑可寻的话,那么之后的表现实在是不尽人意。剧中部分桥段还让观众产生了李飞、陈珂二人是否有感情线的遐想。作为李飞的前烈士战友的前女友,这种敏感而特殊的身份被硬掰出来的感情火花实在令人不解。

从《人民的名义》到《破冰行动》,主旋律题材的高光启示录_第9张图片
《破冰行动》中被网友诟病的陈珂

不过,我们要问的是,在《破冰行动》之后,主旋律题材该如何做才能持续输出爆款影视作品?其实,除了剧本的扎实、拍摄的电影质感、合理的小鲜肉+老戏骨配置擦出演技碰撞的火花等内容生产方面的因素外,更大的变革来自于整个主旋律题材在内容生产与播控体系方面的转型。

一方面,主旋律题材的成功,尤其是涉及到诸如贪腐、涉毒等敏感性题材,内容生产者都需要与相关部门形成更常态的互动机制。《人民的名义》、《破冰行动》为什么在市场上依然属于稀缺品,正是因为二者在拍摄时所获得的支持,不是普通剧集所能比拟的。此次《破冰行动》之所以能够真实还原当年的案情,就有赖于出品方获得了公安部新闻宣传局、公安部禁毒局与广东省公安厅的大力支持。

所以,主旋律题材的大爆,在其内容质量过硬的背后,一定不是影视产业者单枪匹马的努力,而是整个行业与相关部门达成了广泛深入的合作后自然而然产生的果实。可见,在给予创作者充分自由的前提下,「影视+政府资源」其实是推动主旋律题材实现受众全辐射的重要支撑条件。

另一方面,主旋律题材的成功也有赖于主旋律内容从拍摄、剪辑到播控等一系列机制的升级。此次《破冰行动》的台网联动,便是根据各自平台的受众结构,在剪辑上进行了不同的取舍。爱奇艺的用户更加年轻,因此爱奇艺版中有大量的回忆杀,烘托剧情的悬疑烧脑氛围;而央视版受众与主流电视受众接近,因此在剪辑时减弱了陈珂等女性角色的戏份,也赢得了一部分用户的支持。未来,这种依靠对平台用户/受众的深刻洞察而进行的台网联动,将会更加科学化、精细化。

诚如是,则爆款可成,主旋律可兴矣。

从《人民的名义》到《破冰行动》,主旋律题材的高光启示录_第10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人民的名义》到《破冰行动》,主旋律题材的高光启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