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沙之味:不止于治愈。

澄沙之味:不止于治愈。_第1张图片


Chapter 1

羊城的苍穹由蓝转灰,六月天,躲起来的太阳仿佛能令在外行走的人们愉悦一些。

--没有了阳光,心情会晴朗吗?

--至少我不会。

似乎全世界的人都在炎炎夏日里急躁不安,我却被一部名为《澄沙之味》的电影带入了樱花的世界,感叹也随之袭来。

吕克贝松说:电影,不过是一片阿司匹林。

我越来越相信这句话。

自然美好的那些瞬间,欲言又止的情感,坚持如初的执着,足以感染观赏者,并治愈着。

Chapter 2

“澄沙”--红豆沙,一位老人的毕生心血,她叫吉井德江。

正是樱花盛开的季节,阳光温暖不热烈。都市一隅的公园里,“铜锣之春”如往常一样营业,店长先生千太郎,他做的铜锣烧也如往常一样不被人称赞与喜欢。常客初中生若莱,会在那里打发单调又无聊的时光。

一张招聘的小广告,另年迈七十步履蹒跚的老人,不期而至。

她想要在那里兼职工作,想要把自己做了五十年的澄沙之味传给更多的人。带着沉甸甸的自制的澄沙登门拜访,本想敷衍老人的店长品尝后无法拒绝那美味,就此,老人成为了小店的一员。

挑豆、冲洗、搅拌、蒸煮、加糖浆...经六个小时的熬制,红豆才能变为澄沙。

而老人,五十年间经历的风雨,半个世纪体验的人生百态,大半生的喜爱,她坚持的何止做澄沙,更多的,是她的人生啊。

从青涩到成熟,从不谙世事到饱经风霜,有苦有甜有意外,用十倍苦心做突出一个,没人够她有议论性。

正如她熬制的澄沙,对食物用心,味道自然美味得惊人,值得让人大排长队,就只为了让味蕾享受一番雀跃,但比那更惊人的是:流言。

随着生意大好起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德江女士,而她患有麻风病的流言也随之传到店主的耳朵。

麻风病病人,随时都有可能掉手指掉鼻子......

一张嘴可以告诉很多只耳朵,一只耳朵听到的也可大到颠覆内心原本的认知。

担心会影响小店声誉的店主先生,对德江女士欲言又止,可她知道,她都知道,自此便再也没有去到店里帮忙。

一个善良的人,她总是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离开----离开那些她很喜欢的,却又不得不放弃的:人、事、环境。

澄沙之味:不止于治愈。_第2张图片

Chapter 3

人与人的相遇总有它的理由和因果,可之于彼此,却又是不同意义的存在。

你听,是风让我来联系你----

店长:

当我制作的时候,总会倾听豆子们的故事,想象豆子们见过的晴天和雨天,微风把豆子们的谈话的内容吹拂过来,听听它们的旅途故事,是的,倾听它们,我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有可以诉说的故事,即使是阳光和风,也可以听到它们的故事,也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昨天晚上,微风吹进来,吹过冬青树的篱栏,似乎在对我说,我应该和你联系一下。

澄沙之味:不止于治愈。_第3张图片


Chapter 4

疗养院----德江女士度过一生的地方。

年少因为患病被家人送到这里后,便与世隔绝。除了患有同样疾病的伙伴,没有人来这里看过她。

但店长先生和若莱来了,她喃喃倾诉着......

店长先生低着头,再次欲言又止,热泪盈眶,他愧疚、难过。

人到迟暮之年,随时都有可能离世,还有什么值得去烦恼、去担忧吗?即使离开也该留下幸福的热泪不是吗?

再次去到疗养院时,听到的,是德江女士去世的消息。

这个老人,在最后的时间里,惦记着的还是店长,把贵重的厨具托付于他,因为知道他需要;把对店长的感谢、生命的领悟都用声音记录于录音带里,因为对她而言是那么的美好----

能够挣脱牢笼,去看外面的世界,认识可爱的人,我才会真正感到开心。

能够倾听你们的故事,我最后的生命里,才变得更有意义。

店长:那天的满月,在我耳边轻声细语说: 它一直都想让你看到,所以它才这么努力发光呢 ……

Chapter 5

澄沙之味:不止于治愈。_第4张图片

想见的人再也没有机会见,想说的话也再也没有机会说,遗憾了,可却没有什么办法,活着的人要更好地活着,才不辜负离开的人所教会我的事。

如果不是遇上德江女士,店长先生还是会因为做不好澄沙而不知所措,还是依赖着外买回来的澄沙支撑着小店,日复一日,眉眼间尽是惆怅。

我们又何尝不是店长先生?

为生活所奔波,彷徨、不知道坚持是对是错,重复地过着每一天,没有惊喜,大不快乐。

但我们总会遇上那么几个人,他仿佛是你生命中的伯乐,让你视野变得开阔,对世界的感知也越来越强烈。

就像店长先生遇到德江女士一样,她让他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澄沙之味,什么是生命的意义,什么是倾听。

最后,他延续着她所熬制的澄沙之味,脸上终于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相遇从来不需要刻意,忽如其来的才能算意外和惊喜,不知道回头会遇见什么人,会发生什么故事,这才是生命可爱的地方。

那么,哪一天哪一刻哪个场景,你会出现在我生命?

我也开始好奇起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澄沙之味:不止于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