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障碍启示录

关于孩子怎么教的问题,过去两年我思考了很多。但是很惭愧,最近这段时间,我懈怠了。

在教育孩子的实践中,我是受尽挫折。可以说,我在理论学习和思考上建立起来的信心,常常在实践中被打得粉碎。正应了那句话:知道一条路和行走这条路是完全不同的。

有圈儿里的家长生了NT的二娃,告诉我NT娃有多么好教。这我能想象。在娃读小学的这几年里,我算是近距离观察了形形色色的NT娃。我真正通过亲身观察了解到,儿童成长有其共通的规律,细节在每个孩子的成长经历上或许表现出不同,但是模式大致是一样的,而特殊儿童在大尺度上也遵循(至少部分遵循)这种共通规律,只是关键点出现的时机可能跟NT孩子有较大偏差(通常是晚得多)——这便成为了“发展障碍”。

在这个角度上看教育,会觉得:第一,我们现行的基础教育节奏、分科形式有问题;第二,处于融合教育的特殊儿童,因为没有专业人士的指导和定制化的教学计划(IEP),节奏很容易被带乱,导致他们的成长轨迹从“慢”变为彻底的“脱轨”。

第一个问题是普遍性的。

我们的初级教育实行了大班、分科的形式,看起来似乎跟建国起老大哥带给我们的“科学”思路一脉相承——分科而学是教育的基础形式。而在今天大学低年级应该实施通识教育的今天,还在小学搞分科而学的思路简直就是教育者的“懒政”。

语文的重点在于语言的运用——如何用语言输出自己的感受、描述事件的经过,以及反过来通过语言体会别人的感受、理解事件。这样的需求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和几乎所有的教学科目中。而现实是,我们的语文课,就是识字、组词、修辞语法……我的感觉就是,很多孩子在不能清晰输出的时候,就开始堆砌辞藻,在句式上玩儿花样,写套路作文。但同时,这些孩子可能在数学课上无法准确理解题意,在科学课上无法着手观察。

简言之,语文能力其实蕴含在所有的科目里,我们却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在为了语文而语文。

而在数学上,我们的步子似乎又迈大了。

一般认为,中国的数学教学要比国外好得多,一个小四年级的中国学生可以PK国外的初中生。确实,中文天然比英语更适合编写心法口诀,所以抽象的数字和四则运算规则几乎都被编出了口诀供孩子们记忆。于是在本该通过实物操作建立数理观念的年龄,我们的孩子已经超越全球同龄人地掌握了几乎所有基本的数学规则。

的确,大多数人终其一生,认识有理数,会四则运算就够了。而NT孩子从死记规则到把它们存入“快思维”的过渡是圆滑的,我们自以为这样的数学教育很成功。但再放到大尺度上看,这种基于规则(而不是源于认知)的教学却限制了孩子在这个领域未来的深度学习——我认为,进入大学之后中国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难度要比国外学生大得多。这完全是因为我们对于数学的认知是基于规则的,我们没有经历从实物到抽象的思辨过程,所以我们实在难以理解极度抽象的东西。

一百多年前,皮亚杰就已经观察到,8岁的孩子仍然需要通过实物操作来理解数字。

同时,我也发现,大部分成人对日常生活中的数字和运算没有感觉到任何困难。所以我相信,在小学低年级耗费这么多的时间学习到的这些数学知识,大部分人可能在成长的过程中,会自动领会;那么这些被耗费掉的时间,我们是不是应该用来通过合适的方法去打牢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呢?

数学的学习应该是个前松后紧的过程,我们现在的操作完全错了啊!

所以,基础教育上,我们更应该迅速推进通识教育(最好还是小班教学),同时,按照儿童发展的普遍规律重新设置教学节奏(把小学教学的进度降下来,腾出时间让孩子通过运动、玩、自由创造去培养自我的感受力)。

然后,作为一个特殊儿童的家长,我想说,如今的融合教育只是把我们的孩子放在了普校之中,并没有真的去帮助他们“融合”,相反,哪怕是办理了随班就读(不计入孩子的成绩),我们还是会无意中受到教学进度的影响,脱离儿童成长的普遍规律和自己孩子的个体特点,去推进孩子的学科学习。

这正是我上面提到的第二个问题。

很惭愧的是,我经常是明白这个问题,但却总是无意间忽视了这个问题。

比如,在一、二年级,为了让孩子能跟上数学学习的进度,我“压迫”着孩子完成了跟其他孩子一样的作业——花了几倍的时间。的确,因为背熟了那些运算规则,孩子表现得似乎在数学上没有太大的问题。

可是,三、四年级,更加复杂的规则来了,其他孩子“圆滑”地过渡到这些更高阶的规则上来,但我的孩子却把新进的规则更他熟记的规则混淆在了一块儿——他算是结结实实地撞到了“学习障碍”这堵墙上。

当我不得不退回去,跟他讲述数字的分与合、加减乘除的含义时,发现他根本就不了解。大概当时的计算都是因为他背熟了所有的口诀吧。

我能怎么办?继续用高压,强迫他去完成作业?那只不过是让他越发害怕学习。

有3个盘子,每个盘子里有5个苹果,每个苹果2元钱,这里的3、5和2是什么含义?我只有让他去反复体验,他才能可能明白——这个过程对我来说是个黑盒,但是我必须确认他真的明白了这些数字的含义的不同,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学习。理解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说是下意识的,对他可不是,而理解他是如何理解这些抽象数字的不同的,这对我很难,但却又是我不得不面对的。

回到我提的那第二个问题,我必须秉持特殊孩子的成长遵循(或部分遵循)儿童发展的普遍规律,同时又必须理解他的特别之处这样的观点,放慢他的学习进度,着力把各种基础打牢,为他继续学习打好铺垫,至于他将来可能学习到什么地步这个问题,我只能从脑海中清理出去。

如果说NT孩子将来的学习遇到天花板,我觉得那多半不是他潜力的天花板,而是从小教育导致的,一部分孩子会有机遇突破这道天花板,继续向他的潜力顶点进发,而剩下的孩子,我们只能唏嘘感叹了。

这个论断也适用于特殊孩子。这就是我的“学习障碍启示录”。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障碍启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