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禅文化

今天到农场,和CIBN交流禅文化项目合作,对农禅文化有新的认识。

佛家从两汉时期传入中国,如《金刚经》所载,佛陀于王舍城中,托钵乞食,便是专注修行,并发起众生广大供养,一舍一得都在修行弘法中。想必早期的出家人也是不耕田的。大约从东晋起,或因时局纷乱,供养不足,或因寺院生活需要,僧人开始农耕劳作。中国佛教史载:东晋时期大德释道安(312-385)初入释门时即常“赍经入田,因息就览。”但彼时僧人劳作尚未纳入修行体系。至唐大历年间,马祖道一禅师(709-788)开丛林安禅侣为标志,禅者从律寺中独立出来而使禅宗农业以独立的角色得到发展,既能得到社会和信众的土地供养,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农业生产。唐德宗兴元元年(784)怀海禅师(720-814)入百丈山(今江西省奉新县)开山建寺、大扬禅风,折衷大小乘戒律而制“禅苑清规”。在清规中提出了“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口号,并成为禅者的生活信念和行为方式,使禅者的农业耕种建立在符合戒律和伦理的诠释之上。于是农禅合一始成佛家修行的重要法门。

禅宗一脉在中国大陆极为兴盛,或因修行便利,弹指间便可悟道,且禅语禅机与中国文字相应,颇耐琢磨。历史上的禅宗公案,禅宗大德故事比比皆是,颇具戏剧性,且便于传播。或因此CIBN把禅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部分。当然到今天这个时代,互联网的快节奏快餐式文化特点,也折损了许多禅文化传播的能量,经常被误为"鸡汤"传播。因此,结合身心协同的证悟手段,农禅一体或可为这一时代的禅宗传承开创一缕新风。

农因农事和劳作,需在色身下功夫,四体勤快,五谷轻分,便对这世间更多些承担的体验。

禅在灵性,起心动念间,见天地变化,四时沧桑。

农禅结合,在文化中结合智识传播,让体系更趋完整,身心的统合,带来灵性的升华。

而在当下末法时代,追名逐利,社会道德衡量尺度失衡的整体失调状态下,农禅文化的践行、推广与传播便有了更深的意味。首先它着眼于自然生态,在传统的农禅劳作,爱生护生中还大自然以和谐,万物共生,共同生长;其次它让修行者回到当下,着眼于对自然和作物的观察,于天地间悟大道规律;同时它还让众生在农禅体验,消费和生产的互动中感受经济增长与自然和社会整体的协同。

由农禅合一的文化,扩展到身心灵的统合,结合农耕用地的可持续循环发展,众筹的理念便可在入世承当中深度结合。关系资源的深度互动,奉献与索取的舍得之间,观功念恩的功课,自然无常的不确定性下的制度创新发展...个体以众筹组织为载体,共同走向相互成就之路。

人生何处不修行,农禅文化给予我们更多修行成长的智慧。只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领悟到多少,就是自己的功夫了。

一起来,同路修行,在众筹有机生态中践行农禅文化!

你可能感兴趣的:(农禅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