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查找树主要有:二叉查找树(Binary Search Tree),平衡二叉查找树(Balanced Binary Search Tree),红黑树(Red-Black Tree ),B-tree/B+-tree/ B*-tree (B~Tree)。前三者是典型的二叉查找树结构,其查找的时间复杂度O(log2N)与树的深度相关,那么降低树的深度自然会提高查找效率
,B-tree就是指的B树
B树与红黑树最大的不同在于,B树的结点可以有许多子女,从几个到几千个。那为什么又说B树与红黑树很相似呢?因为与红黑树一样,一棵含n个结点的B树的高度也为O(lgn),但可能比一棵红黑树的高度小许多,应为它的分支因子比较大。所以,B树可以在O(logn)时间内,实现各种如插入(insert),删除(delete)等动态集合操作。
B 树又叫平衡多路查找树。一棵m阶的B 树 (m叉树)的特性如下:
针对上面第5点,再阐述下:B树中每一个结点能包含的关键字(如之前上面的D H和Q T X)数有一个上界和下界。这两个界可以用一个称作B树的最小度数(算法导论中文版上译作度数)t=m(t>=2)表示。
B树中的每个结点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包含大量的关键字信息和分支(当然是不能超过磁盘块的大小,根据磁盘驱动(disk drives)的不同,一般块的大小在1k~4k左右);这样树的深度降低了,这就意味着查找一个元素只要很少结点从外存磁盘中读入内存,很快访问到要查找的数据。
#define MAXM 10 //B-树的最大阶数
typedef int KeyType; //KeyType为关键字类型
typedef struct node
{int keynum; //结点中的关键字个数
struct node * parent; //双亲结点指针
keytype key[MAXM];//关键字数组key[1…keynum],key[0]不用
struct node *ptr[MAXM];//孩子结点指针数组ptr[0…keynum]
}BTNode; //B-树结点类型
本篇文章来源于 中文DY豆-cn.dydou.cn 原文链接:http://dydou.cn/Linux/201008/0Q91A202010.html
4.B+-tree
B+-tree:是应文件系统所需而产生的一种B-tree的变形树。
一棵m阶的B+树和m阶的B树的差异在于:
1.有n棵子树的结点中含有n个关键字; (而B 树是n棵子树有n-1个关键字)
2.所有的叶子结点中包含了全部关键字的信息,及指向含有这些关键字记录的指针,且叶子结点本身依关键字的大小自小而大的顺序链接。 (而B 树的叶子节点并没有包括全部需要查找的信息)
3.所有的非终端结点可以看成是索引部分,结点中仅含有其子树根结点中最大(或最小)关键字。 (而B 树的非终节点也包含需要查找的有效信息)
a) 为什么说B+-tree比B 树更适合实际应用中操作系统的文件索引和数据库索引?
1) B+-tree的磁盘读写代价更低
B+-tree的内部结点并没有指向关键字具体信息的指针,那P1,P2是啥玩意。因此其内部结点相对B 树更小。如果把所有同一内部结点的关键字存放在同一盘块中,那么盘块所能容纳的关键字数量也越多。一次性读入内存中的需要查找的关键字也就越多。相对来说IO读写次数也就降低了。
举个例子,假设磁盘中的一个盘块容纳16bytes,而一个关键字2bytes,一个关键字具体信息指针2bytes。一棵9阶B-tree(一个结点最多8个关键字)的内部结点需要2个盘快。而B+ 树内部结点只需要1个盘快。当需要把内部结点读入内存中的时候,B 树就比B+ 树多一次盘块查找时间(在磁盘中就是盘片旋转的时间)。
2) B+-tree的查询效率更加稳定
由于非终结点并不是最终指向文件内容的结点,而只是叶子结点中关键字的索引。所以任何关键字的查找必须走一条从根结点到叶子结点的路。所有关键字查询的路径长度相同,导致每一个数据的查询效率相当。
B+树的查找
在B+树中可以采用两种查找方式:
一是直接从最小关键字开始进行顺序查找;
另一种就是从B+树的根结点开始随即查找.这种查找方式与B-树的查找方法相似,只是在分支结点上的关键字与查找值相等时,查找并不结束,要继续查找叶子结点为止,此时若查找成功,则按所给指针取出对应记录即可
本篇文章来源于 中文DY豆-cn.dydou.cn 原文链接:http://dydou.cn/Linux/201008/0Q91A202010.html
B+树适合于顺序查找和随机查找,因为书里面一个指向从最小结点数值到最大结点数值的 指针,所以可以顺序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