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禁用即时通讯工具引发的思考

        最近外驻到一家公司临时帮忙,这个公司管理的比较井井有条,其中有一条是“上班时间不能使用QQ、MSN等即时通讯工具”,结果我发现公司的一些人在用skype,我就大胆用了MSN,结果就有人告知我“别用MSN”,哈哈,我感到这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情,想了一些零散的东西。
其一,skype不在强调之列,属于“等”的范畴,所以没有被强调的东西,被重视的程度就很轻,也就意味着成为可为可不为的东西,那末用了被发现,也有个托辞,不至于QQ、MSN的罪名那么响亮,至少可以说“我以为只有QQ和MSN才不能用”。
        其二、编写规则的人,可能没有想到枚举型语句的使用会导致这样的后果,从语法分析这条规则不可挑剔,skype也应当在限制之内,“等即时通许工具”已经定义的很清楚了,但是中国的事情麻烦就麻烦在一开始就混沌不清,比如我前一两年看过的一个法制节目,讲述了一个施工单位拿着政府的文件进行管道铺设,文件上说,该管道“经过“高新路、光华路、白沙路”,但是施工单位为了节省施工难度和成本,更改了详细设计图纸,管道进入光华路中段后,拐进了徐家庄,铺设到科技路在拐回到白沙路。工程结束后,徐家庄的靠近管道的部分村民的房屋出现的裂缝,凭良心说,这肯定是铺设管道惹的祸,但是管道公司说他们的施工是正常施工,出现其他的问题不负责任。村民后来得到了当时文件,发现本来路线就不应该从村中穿过,于是告上了法院,法官仔细研究了文件,做出了判决,施工方通过村中铺设管道没有违背文件内容。案件最为关键的就是那个“等”字,应为是“等”,所以可以包含很多其他的路线,文件的制定人从一开始就给自己留下了很大的余地,也导致了一旦出了问题,自己可以解释的过去,可怜的就是那些村名了,一个“等”字,就足够让你义愤而无用力之处。回到我们说的即时通讯工具禁止使用这个事情,制定者本想用一句话来达到两个意思:不能用这类工具和比如QQ、MSN,但是结果是产生了轻重歧义,枚举没有用好。如果真想说明白,也很简单,都学过几何吧,“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人家就没有说成“经过两点只有一条直线”,同样的道理,别嫌麻烦,“上班时间不能使用即时通讯工具(例如:QQ、MSN)”,首先强调不能使用这类工具,再举例,这个句子的重点就落在了前面的部分了。我们中国人的心态有时也挺有意思,明知有问题,也要钻个空子,体现一下自己的聪明,搞些文字游戏,让你哭笑不得,总是玩虚的,总有虚到自己的,看来以后制定规则的人的文法一定要相当严谨才行。
        其三、讨论了如何把这个事情做好后,我们将事件拉远些,上溯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制定这条规则,这条规则制定的目的和期望的效果是什么。先作为管理者的处境,管理者开办公司最大的目的是获利和成功,实现这些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先让公司生存下去,活下去才有获利和成功的可能,微软不是“我们距离破产只有3个月”,baidu也说“我们距离破产只有1个月”,管理者头脑中,企业活下去是第一位的。所以他的种种行为,无时不刻的体现出这一点,这也就好理解制定这条规则的因由了。管理者为企业忧心和努力,如果看到职员却有空一句一句的和别人聊天,心理的对比反差会很大,会下意识的认为这个员工不努力工作,“我都快愁累死了,你们还在这里闲聊,至少不是工作”,那么体现管理权力的时机就成熟了,于是这条规则应运而生。好,我们作为员工的角色体会一下,员工到公司也是追求获利的,也会希望自己成功,但是往往是,和管理者努力不同,员工的努力多半不是和获利相挂钩的,拿我们软件工程师来说,一月就是这个几k块钱,你的努力再好,可能也不会在薪水上有多高的体现,也许努力的极致了,会获得一些绩效的提高,那也只是管理者实在不好意思了,认同你的努力,但是薪水上的涨可能还是不好增加的,因为公司的生存也需要压缩成本。既然没有和获利联系紧密,那末就退而求其次,追求一点生活的惬意吧,公司的资源多用一些,当作补偿,至少是心理上的弥补,上网聊天也就会在不忙的时候发生。                  
        空过几个字,我们也想一下问题的来龙和去脉。沉淀好了吗?我们继续开始思考。管理者认为,1、使用即时通讯工具是在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与工作无关的事情不应该在公司做。2、如果是在工作当中,间插的聊天会影响到工作产品的质量。3、可能成为非法泄密途径。员工认为,1、偶尔的说上两句,不会影响到工作,如果延迟了,反正IT界加班是常事,公司也不付加班费,那就加班把延迟的补回来。2、不是总是很忙,一段时间会比较闲些,为什么就不能利用闲些的时间做些自己心情愉快的事情,为忙时攒够身心的储备呢。双方的问题症结出来了,关键是“是不是影响到公司的利益”。复杂问题没有唯一答案,我只说说我的想法吧。制定这样一条规则是一种手段,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既然是手段,可能就有有效手段和无效手段两中,其实我觉得还应当考虑手段影响问题。比如,人感冒了,吃药可以解决,依靠体质硬抗也能解决,两种手段都解决了问题,但是成本和效果以及影响却不同。抛开成本和效果,我们只说影响,吃药的人的免疫力应该没有硬抗的人的免疫力好,应为后者得到了更好的锻炼。不同的手段会产生解决问题本身后所带来的副作用,在制定规则时好像这一点往往被忽视了。 
        (待续)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shangge/archive/2006/02/07/326430.html

你可能感兴趣的:(公司禁用即时通讯工具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