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体一直会在

10月14日的晚上,段艳霞老师、朱其凡老师、林严严老师和赖敏利老师在厦门的火炬学校为21天的共读活动做了现场的直播沙龙。看到他们脸上的微笑,我感觉到一缕缕明媚的阳光从屏幕上散发出来,一种温暖的感觉在心中荡漾着。这21天来他们带领的领读团队为我们这次活动付出了多少时间、精力和心思,我们在每次精心设计的活动中都可以清清楚楚地感受得到,在这21天的共读活动中,我们体验到了多少次的惊喜?自己收获到了怎样的成长?感受到自己心境的哪些转变?我们收获的背后又有他们多少默默付出的辛苦和奉献?

段艳霞老师带领我们回顾了21天共读活动的一幕幕场景,我们也同时沉浸在那些美好的画面中,那些共读时光里的小故事让我们感动,带给我们欣喜,也让我们深受触动和鼓舞。我们虽然从未和段老师的团队见过面,但是我真的感觉自己就是这个共同体中的一员,我从来没有因为隔着屏幕而产生陌生感和距离感,我感觉每次活动我们就在这些领读人的身边,在小组活动的伙伴身边。当伙伴们直面自己的恐惧而真诚开放自己的内心时,我们的内心建立起了深度的链接,我感受到了一种特别熟悉而亲切的共鸣,原来恐惧是每个人时时都会遇到的,他们没有因为恐惧而停止自己追求更美好教育生活的理想,我们怎么能止步于恐惧而不前呢?

“你有多少希望就有多少恐惧”,是的,我们的恐惧伴随着我们的希望而生,我们对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的憧憬,我们对自己教育初心的坚守,我们对自己身上肩负的教育责任的敬畏,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所以我们也会对不确定的未来充满了恐惧。

段艳霞老师说把目标放下,她问我们如何理解这句话。我思考着,我们为什么要把目标放下呢?放下目标我们需要做什么呢?或许是因为我们心中那些远大的目标束缚了我们,让我们心存敬畏而不敢轻举妄动,所以我们要放下对目标实现的强烈渴望而把自己投身到我们每天面对的一点一滴的小事情上,做好眼前的事情,做好当下的事情,认真对对待和我们每天相处的孩子,诚实地去思考当下遇到的问题,这样的我们是不是同时也在向我们的目标前进呢?

我想到了帕尔默教与学的悖论原理,把它延伸开来,是不是慢就是快?少就是多呢?放下我们匆匆前行的脚步,静下来倾听每一朵花开的声音,去注视每一双清澈的眼睛,去关注每一颗跃动的心灵,去觉察每一个受伤的内心,去感受每一个为发出的声音,去感知每一个探索成长的生命,去发现每一个未被满足的需求,只把当下的事情做好,想想我们的收获会是什么呢?那是不是我们正想要的呢?

真正的力量来自自己的内心,真正的障碍也是来自自己,打开那扇虚掩的门,走向我们的勇气更新之旅,这是不是这次共读活动送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呢?

这次多元化设计的共读活动,以丰富多彩的形式给了我们很多震撼和冲击心灵的触动。小妮老师引领的正念冥想让我们和自己对话,和自己建立链接,感知自己,觉察自己,发现自己,接纳自己;每次小组方式组织的活动,让我们轮流发言,我们体验到民主平等的交流方式带给我们每个人成长的机会;3D建模活动让我们见证了它对我们观察现状产生的神奇力量;“澄心委员会”引领我们不断深入地探索我们的内心,镜像反馈让我们看到我们的自我投射;一人一故事,壹豆剧团用戏剧的表现形式带给我们的心灵冲击;教练们引领我们专注投入、同在倾听带给我们的美好体验;复盘总结让我们看到我们每次活动的结晶。这些沉浸式的活动,这些体验式的共读方式让我们把自己泡在“泳池”里,不断地去实践如何“游泳”,不管我们在这次共读的“泳池”里游了多远,我们都在这个过程中亲身体会到了“知行合一”的乐趣。

这次共读活动经由段老师团队的引领,通过线上实现了跨地域、从局部地区拓展到了全国的范围,来自不同的区域、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的不同年龄的老师被一种伟大事物的魅力所吸引着,聚到一起,我们在每日金句、每日打卡和每日共创的活动中度过了一个特别难忘、美好又收获满满的国庆假期。或许这些活动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次全新的挑战,但是我敢说,每个勇敢地接受了这次挑战的人,他一定会感恩自己当初的决定,他会觉得不虚此行,因为我自己就是这样的感受。

每一个热爱教育而又经历过教学痛苦的老师都会从帕尔默的《教学勇气》这本书中汲取到无穷的力量。我们因为这本书聚到一起,我们也从这次共读中获得了极大的鼓舞。活动的结束也意味着我们要回归到我们每日琐碎的教学日常,我们是否还会带着我们从这次共读活动中获得的力量继续把自己浸泡在“泳池”里奋力挥动双臂呢?

“真正的力量来自自己的内心”我会记得我们在这里的那些美好时刻,同时也不会忘记到自己的内心深处去寻求力量。我坚信我们的共同体一直会在,我们自己始终是其中的一员,获取力量的同时也给予他人力量、传递力量。

你可能感兴趣的:(共同体一直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