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普通周二的下午,我们的新社交电商平台刚刚上线,一切看似平稳。突然,客服中心的电话被打爆了,社交媒体上开始出现 #XX平台数据错乱# 的热搜。用户惊恐地发现,自己购物车里的商品,竟然是陌生人的!更可怕的是,自己的收货地址也变成了别人的!
P0级数据泄露!整个技术部瞬间进入一级战备状态。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这种事故,足以让一家创业公司当场倒闭。
经过一小时地狱般的排查,我们最终把问题定位到了Redis缓存逻辑上。负责这块代码的开发小B,一个平时很稳重的老手,此刻也是满头大汗,嘴里念叨着:“没道理啊,为了性能,我把Jedis
客户端实例设置成了单例复用,避免了频繁创建连接的开销,这怎么会错呢?”
我调出他的代码,只看了一眼,便知道问题所在。我叹了口气,拍了拍他的肩膀:“兄弟,你这是好心办了天大的坏事。你让所有用户,都在同一根电话线上‘抢着’跟Redis说话,这不出乱子才怪!”
小B为了“优化性能”,将一个Jedis
对象声明为static
,让所有处理用户请求的线程共享这一个实例。
// 全局共享的Jedis实例,一颗定时炸弹
private static Jedis jedis = new Jedis("127.0.0.1", 6379);
public void wrong() {
// 模拟两个用户并发访问
new Thread(() -> {
for (int i = 0; i < 1000; i++) {
// 用户A不停地读取自己的购物车 "cart:userA"
String result = jedis.get("cart:userA");
if (!"product-A".equals(result)) {
log.error("用户A购物车错乱! 期望: product-A, 实际: {}", result);
return;
}
}
}).start();
new Thread(() -> {
for (int i = 0; i < 1000; i++) {
// 用户B不停地读取自己的购物车 "cart:userB"
String result = jedis.get("cart:userB");
if (!"product-B".equals(result)) {
log.error("用户B购物车错乱! 期望: product-B, 实际: {}", result);
return;
}
}
}).start();
}
灾难分析:
Jedis
对象不是线程安全的!其底层封装了一个TCP Socket连接。让多个线程共享一个Jedis
实例,就等于让多个线程在同一个Socket上进行读写操作。想象一下:线程A发送了
GET cart:userA
命令,还没来得及读取返回结果;线程B就插了进来,发送了GET cart:userB
命令。此时Redis服务器可能会先把product-B
的结果返回,但这个结果却被等得不耐烦的线程A给读走了!于是,用户A的购物车里,就出现了用户B的商品。这就是典型的数据“串流”。
正确的做法是使用JedisPool
。JedisPool
是线程安全的连接池,应该被单例复用。而从连接池中获取的Jedis
实例,则是一个独立的连接,每次使用都应该从池中获取,用完后立即归还。
// JedisPool是线程安全的,应该作为单例使用
private static JedisPool jedisPool = new JedisPool("127.0.0.1", 6379);
public void right() {
new Thread(() -> {
// 使用try-with-resources语法,确保jedis实例被自动归还到池中
try (Jedis jedis = jedisPool.getResource()) {
for (int i = 0; i < 1000; i++) {
String result = jedis.get("cart:userA");
if (!"product-A".equals(result)) {
log.warn("用户A期望 a to be 1 but found {}", result);
return;
}
}
}
}).start();
// 另一个线程同样操作
new Thread(() -> {
try (Jedis jedis = jedisPool.getResource()) {
for (int i = 0; i < 1000; i++) {
String result = jedis.get("cart:userB");
if (!"product-B".equals(result)) {
log.warn("用户B期望 b to be 2 but found {}", result);
return;
}
}
}
}).start();
}
Jedis
的API设计属于“池和连接分离”模式。JedisPool
是那个管理所有电话线(连接)的总机房,而Jedis
就是你每次打电话时,总机房临时分配给你的一条专线。你打完电话(用完Jedis
)就得把线还回去(jedis.close()
),以便别人使用。多个线程共享一个Jedis
实例,就是在抢同一部电话,信息混乱是必然的。
HttpClient
数据错乱问题解决后,我们以为可以松口气。但好景不长,运维团队开始频繁告警:应用服务器的线程数异常飙升,几分钟内就能从200飙到3000,并且产生了大量不会被销毁的Connection evictor
线程,像“僵尸”一样盘踞在内存中,导致服务器响应越来越慢。
这次的问题出在一个调用第三方物流API的模块。开发人员为了图方便,在每次调用API时,都创建了一个新的HttpClient
。
public String wrong() {
// 每次调用方法,都创建一个新的HttpClient,以及其背后的新连接池
CloseableHttpClient client = HttpClients.custom()
.setConnectionManager(new PoolingHttpClientConnectionManager())
.evictIdleConnections(60, TimeUnit.SECONDS).build();
try (CloseableHttpResponse response = client.execute(new HttpGet("http://third-party-api.com/query"))) {
return EntityUtils.toString(response.getEntity());
} catch (Exception ex) {
ex.printStackTrace();
}
return null;
}
灾难分析:
CloseableHttpClient
的设计是“内置连接池”模式,它本身就是线程安全的,被设计用来复用。每次都new
一个,就等于每次都创建一个全新的连接池。而每个连接池为了管理连接,都会启动一个后台的守护线程(比如Connection evictor
来清理空闲连接)。你每次调用API都创建一个新连接池,就等于在内存里制造了一个永不消亡的“僵尸”管理线程。成千上万次调用后,服务器就被这些“僵尸线程”活活拖垮。
HttpClient的正确用法和JedisPool一样,创建一次,终身复用。
// 使用static final创建一次,全局复用
private static final CloseableHttpClient httpClient = HttpClients.custom()
.setMaxConnPerRoute(20) //
.setMaxConnTotal(100) //
.evictIdleConnections(60, TimeUnit.SECONDS).build();
public String right() {
// 直接复用全局的httpClient实例
try (CloseableHttpResponse response = httpClient.execute(new HttpGet("http://third-party-api.com/query"))) {
return EntityUtils.toString(response.getEntity());
} catch (Exception ex) {
ex.printStackTrace();
}
return null;
}
池化技术(线程池、连接池)的灵魂在于复用。创建和销毁池本身是有开销的,特别是连接池,它不仅管理连接,还管理着自己的生命周期线程。不复用连接池,比不使用连接池的性能更差,危害更大!
终于,我们迎来了年度大促。团队信心满满。然而,在支付高峰期,订单服务再次大规模超时,用户无法完成支付。监控显示,应用疯狂报错:
java.sql.SQLTransientConnectionException: HikariPool-1 - Connection is not available, request timed out after 30000ms.
数据库连接池被打满了!DBA团队在对讲机里咆哮:“数据库负载很低!是你们应用的问题!”
我们紧急排查配置,发现application.yml
里明明写着spring.datasource.druid.max-active=100
。我们明明扩容了啊!正当大家困惑时,一位细心的同事发现,项目的依赖已经从Druid
升级到了HikariCP
…
我们改了A的配置,用的却是B的服务。这就像你给家里的丰田车加了98号汽油,然后开着法拉利去赛道,结果引擎爆了。
# application.yml
spring:
datasource:
# 以为修改了这个配置就万事大吉
druid:
max-active: 100
# 真正的HikariCP配置却用着默认的10个连接
# hikari:
# maximum-pool-size: 10 (默认值)
灾难分析: 配置与实现不一致,是运维和开发中最致命也最可笑的错误之一。你所有的性能预案、压力测试,都建立在一个错误的假设上。最终,应用只能使用
HikariCP
默认的10个连接去对抗大促的洪峰,瞬间被击穿。
# application.yml
spring:
datasource:
hikari:
# 明确为正在使用的连接池设置合理的参数
maximum-pool-size: 100
minimum-idle: 20
connection-timeout: 30000
连接池的配置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越大越好。它需要根据你的业务负载、数据库承受能力、应用的线程模型进行精细化调整。更重要的是,任何配置的变更,都必须有验证和监控手段。通过JMX、Prometheus等工具暴露连接池的实时状态(活跃连接数、等待线程数等),并设置告警,才能让你在灾难发生前就洞察到风险。眼见为实,永远是技术人的第一准则。
经历了这三场惊心动魄的事故,我们必须将以下法则刻进DNA:
分清“池”与“连接”,辨明线程安全:使用任何客户端SDK前,先搞清楚它是“池与连接分离”(如Jedis
)还是“内置池”(如HttpClient
)。池是线程安全的,应该复用;从池里拿出的连接通常不是,必须“一用一还”。
复用是灵魂,杜绝“一次性”池:永远不要在方法内部或循环中创建连接池。将池声明为static final
或交由Spring等容器管理,确保其全局唯一。
参数是命脉,监控是眼睛:不要迷信默认配置。根据你的业务场景精细化调整最大连接数、超时时间等核心参数。同时,必须建立完善的监控体系,实时观察连接池的健康状况,让数据说话,而不是靠感觉。
记住,一个配置不当的连接池,不是你的助手,而是埋在你系统深处、随时可能引爆的核弹。如果觉得有用,点个赞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