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梵高08|《梵高手稿》Part Four 1884-1887

(*注:文章旨在通过把梵高给弟弟提奥写的书信进行二次解读,更为客观、公正地诠释他作品中的热情和愉悦,纠正他在大众眼里长久以来的“疯狂”形象。)


前言

1884年初,梵高妈妈腿部受伤骨折,康复期间,梵高的照料使他和父母的关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和。梵高把一个废弃的洗衣房改造成工作室,之后便开始以当地纺织工人为题材。偏远尼厄嫩的蛮荒风格,给他带来了新的艺术灵感,并画了很多风景和描绘田园生活的画。

弟弟提奥似乎是第一个跟他提及印象派的人,彼时,印象派以其明亮的色调和革命性的技术正在巴黎声名鹊起。

1885年春天,梵高父亲突然去世。不久之后,梵高完成了他的第一幅代表作——《吃土豆的人》。这幅画代表了他过去几年中呕心沥血创作的精华和自学而来的绘画技巧成就。

《吃土豆的人》,1885年

同年晚些时候,他的一个未婚的女模特怀孕了,这使梵高备受猜疑。尽管他与此事似乎并无关联,但是当地人对梵高的看法还是变了风向。于是他便搬去了安特卫普。

在安特卫普,他研究了新国家博物馆中的大师画作。

1886年被安特卫普学院录取,但他粗旷的方式和自学者的个性,都跟当时严苛的传统环境格格不入,所以他很快就辍学了。

1886年3月,梵高出人意料地来到了巴黎。

尽管从那时起到1888年,梵高与弟弟提奥开始同住,书信大幅度减少。但是通过其他人的讲述和他艺术风格的变化,我们还是得以了解到,他结识了印象派的核心人物,其中有亨利·德·图卢兹·罗特列克、埃米尔·伯纳德、乔治·修拉,特别是后者使用的点彩法,影响了梵高,使他的绘画技法趋于成熟。


1884年8月初到1885年3月中,梵高的部分手稿及习作

相对于梵高一直以来孤独且艰苦创作的形象,这是一个特殊的时期(1885年春天梵高的父亲去世之前)。从信件中能感受到,他一如既往的对绘画保持大量的思考和练习,但这一阶段他非常放松的沉浸在自己的创作和田园生活的简朴中。

可能是经过了大量的练习和思考、时间的沉淀,又加上能够陪伴在家人身边、身处心中向往的田园农家生活、大量的生活素材使他能够相对于城市生活更自由自在的绘画等等因素,使他情绪上更为放松、心态也趋于平和、愉悦。

这种温和的情绪,也体现在了他放松且自由的笔触上。从他的素描习作中,我们已经能明显感受到“梵高式笔触”的渐渐成型。这段时期的创作状态,不仅为他后续创作《吃土豆的人》产生积极影响,更对他之后油画方面的表现埋下铺垫。

从以下信件中,我们也可以发现,梵高惊人的“创作天赋”不仅来自于大量的练习,更是因为在绘画方面,他表现出来的成长型思维。他不仅相信自己通过大量的练习可以画的更好,更相信如果方法得当,甚至能改变自己的绘画风格和色调。


[1884年8月初] No.374:

等你来我这儿的时候,你会发现所有的农民都在忙着犁地、播种大爪草,不过也许那时候播种季就要结束了。我在麦茬地里看到了很美的夕阳。”

[1884年9—10月] No.381:

“很多画的关键是人体结构的基础知识,但是学这些知识要花很多钱。而且我觉得,不只颜色、光影、透视、基调和绘画技法,事实上所有的东西,都有相似的公理,这些应当且可以像化学或者代数一样去学习掌握。这绝不是观察事物的最简单方式,任何说着“噢,任何事都应该顺其自然”的人,做出的努力都太少了。那也叫足够?根本不够,即使你天生就懂很多东西,也要至少付出三倍的努力,才能从本能的发挥到达理性的创造。”


[1884年10月] No.383:

“我最近画了一幅相当大的作品,内容是秋天金黄的杨树林道,斑斑驳驳的阳光洒在地面的落叶上,和树干长长的剪影交错在一起。在路的尽头,有一个小小的农舍,阳光照耀的秋叶之上是湛蓝的天空。我认为花一年的时间大量、不间断地画画,我就可以改变自己的风格和色调了,我希望我能变得深沉而非明亮。”

秋天的杨树林道(Avenue with Poplars in Autumn)

[1885年3月中] No.396:

“我正在构思一些更大、更有价值的题材,一旦我知道怎么再现脑海中的效果,就会继续画相关的习作,因为我肯定需要这些,比如,可能会跟现在这个类似吧。也就是指,靠着窗子的人物肖像。我画了好几幅这样的头像,逆光或者顺光。还有几次,我画了全身像,纺线的、缝补的或者削土豆的。正脸和侧脸的形象相当难画啊。但是我觉得,我其实从中还是学到了一些东西的。”

万神殿内景
戴白帽的农妇头像(Head of a Peasant Woman with White Cap)
女人头像(Head of a Woman)

你可能感兴趣的:(解读梵高08|《梵高手稿》Part Four 1884-1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