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调和函数与上调和函数定义

题目

问题3.
(a) 具有前一个问题中性质(a)(或(b),无关紧要)的函数被称为次调和函数
(b) 具有性质(a)′ ^{\prime} (或(b)′ ^{\prime} ,无关紧要)的函数被称为上调和函数


解决图片中的题目

图片内容定义了次调和函数(subharmonic)和上调和函数(superharmonic),但这些定义依赖于“前一个问题”(即问题2)中给出的性质。由于问题2的具体内容未在图片中提供,我将基于调和函数理论的标准定义进行解释和推导。次调和函数和上调和函数是复分析或偏微分方程中的重要概念,通常与平均值不等式相关。

关键概念回顾(基于标准理论)

  1. 问题2中的性质(常见标准形式)
    在调和函数理论中,问题2可能定义了以下性质(这些是典型表述):

    • 性质(a): 对于函数 u u u 和区域 D D D 中的点 z z z,存在 r>0 r > 0 r>0 使得以 z z z 为中心、半径为 r r r 的闭圆盘 B(z,r)‾⊂D \overline{B(z,r)} \subset D B(z,r)D,并满足平均值不等式:
      u(z)≤12π∫02πu(z+reiθ)dθ u(z) \leq \frac{1}{2\pi} \int_0^{2\pi} u(z + re^{i\theta}) d\theta u(z)2π102πu(z+reiθ)dθ
      这表示函数在中心点的值不大于其在圆周上的平均值。
    • 性质(b): 等价于性质(a),或可能涉及次调和函数的其他等价定义(如凸性条件或最大值原理)。
    • 性质(a)′ ^{\prime} : 是性质(a)的“对偶”,即满足反向不等式:
      u(z)≥12π∫02πu(z+reiθ)dθ u(z) \geq \frac{1}{2\pi} \int_0^{2\pi} u(z + re^{i\theta}) d\theta u(z)2π102πu(z+reiθ)dθ
      这表示函数在中心点的值不小于其在圆周上的平均值。
    • 性质(b)′ ^{\prime} : 等价于性质(a)′ ^{\prime} ,或涉及上调和函数的其他等价定义。

    问题3指出,性质(a)和(b)是等价的(“or (b) does not matter”),因此它们都定义次调和函数;类似地,性质(a)′ ^{\prime} 和(b)′ ^{\prime} 都定义上调和函数。

  2. 次调和函数与上调和函数的定义(基于问题3)

    • 次调和函数(subharmonic): 如果一个函数 u:D→R u: D \to \mathbb{R} u:DR(其中 D⊂C D \subset \mathbb{C} DC 是开集)满足问题2中的性质(a)或(b),则称 u u u 为次调和函数。
      • 直观意义:u u u 在局部“低于”调和函数(例如,调和函数满足等号)。
      • 例子:u(z)=∣z∣2 u(z) = |z|^2 u(z)=z2C \mathbb{C} C 上是次调和函数。
    • 上调和函数(superharmonic): 如果一个函数 u:D→R u: D \to \mathbb{R} u:DR 满足问题2中的性质(a)′ ^{\prime} 或(b)′ ^{\prime} ,则称 u u u 为上调和函数。
      • 直观意义:u u u 在局部“高于”调和函数。
      • 例子:u(z)=−∣z∣2 u(z) = -|z|^2 u(z)=z2C \mathbb{C} C 上是上调和函数。
    • 关系:u u u 是上调和函数当且仅当 −u -u u 是次调和函数。

推导与证明(解决题目)

问题3本身是定义性的,没有直接要求“解决”的具体问题(如证明或计算)。但基于上下文,我假设题目意图是理解这些定义并验证其基本性质。以下是关键推导:

  1. 次调和函数的基本性质证明

    • 定理: 如果 u u u 是次调和函数,则 u u u 满足局部最大值原理:即 u u u 不能在 D D D 的内点取到严格最大值,除非 u u u 是常数。
    • 证明概要(基于性质(a)):
      假设 u u uz0∈D z_0 \in D z0D 取到严格最大值,即存在邻域 B(z0,r)⊂D B(z_0, r) \subset D B(z0,r)D 使得 u(z)u(z)<u(z0) 对所有 z∈B(z0,r)∖{z0} z \in B(z_0, r) \setminus \{z_0\} zB(z0,r){z0}
      由次调和函数的性质(a):
      u(z0)≤12π∫02πu(z0+reiθ)dθ u(z_0) \leq \frac{1}{2\pi} \int_0^{2\pi} u(z_0 + re^{i\theta}) d\theta u(z0)2π102πu(z0+reiθ)dθ
      但右边积分中的 u(z0+reiθ)u(z0+reiθ)<u(z0)(因为 u u uz0 z_0 z0 取最大值),所以:
      12π∫02πu(z0+reiθ)dθ<12π∫02πu(z0)dθ=u(z0) \frac{1}{2\pi} \int_0^{2\pi} u(z_0 + re^{i\theta}) d\theta < \frac{1}{2\pi} \int_0^{2\pi} u(z_0) d\theta = u(z_0) 2π102πu(z0+reiθ)dθ<2π102πu(z0)dθ=u(z0)
      这导致矛盾:u(z0)u(z0)<u(z0)。因此,假设错误,u u u 不能在非边界点取严格最大值。
  2. 上调和函数的基本性质证明

    • 定理: 如果 u u u 是上调和函数,则 u u u 满足局部最小值原理:即 u u u 不能在 D D D 的内点取到严格最小值,除非 u u u 是常数。
    • 证明概要(基于性质(a)′ ^{\prime} ):
      类似地,假设 u u uz0 z_0 z0 取严格最小值。由上调和函数的性质(a)′ ^{\prime} ):
      u(z0)≥12π∫02πu(z0+reiθ)dθ u(z_0) \geq \frac{1}{2\pi} \int_0^{2\pi} u(z_0 + re^{i\theta}) d\theta u(z0)2π102πu(z0+reiθ)dθ
      u(z0+reiθ)>u(z0) u(z_0 + re^{i\theta}) > u(z_0) u(z0+reiθ)>u(z0)(最小值假设),所以:
      12π∫02πu(z0+reiθ)dθ>u(z0) \frac{1}{2\pi} \int_0^{2\pi} u(z_0 + re^{i\theta}) d\theta > u(z_0) 2π102πu(z0+reiθ)dθ>u(z0)
      这导致矛盾:u(z0)>u(z0) u(z_0) > u(z_0) u(z0)>u(z0)。因此,u u u 不能在非边界点取严格最小值。

总结

  • 问题3的解答:图片内容定义了次调和函数和上调和函数,基于问题2的性质。我使用标准理论解释了这些定义,并推导了关键性质(局部最大值/最小值原理)。
  • 注意事项:由于问题2未提供,实际性质可能略有不同,但以上是常见表述。如果问题2有特定性质,请提供其内容以进一步精确解答。
  • 应用建议:在练习中,可验证具体函数(如 u(z)=Re(z) u(z) = \text{Re}(z) u(z)=Re(z) 调和,u(z)=∣z∣2 u(z) = |z|^2 u(z)=z2 次调和)是否满足这些性质。

你可能感兴趣的:(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