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来,以GPT-4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LLM)推动了AI应用开发的范式转移——AI原生应用(AI-Native Application)成为新的开发热点。这类应用从设计之初就将AI能力深度融入核心逻辑,而非简单集成AI功能模块。与传统应用相比,AI原生应用的最大特点是**“动态决策”**:通过LLM理解复杂需求、生成执行计划,并调用外部工具完成具体任务(如查询数据库、操作API、控制硬件等)。
而实现这一能力的核心技术,正是函数调用(Function Calling)。
函数调用是LLM与外部世界交互的“桥梁”。通过预先定义工具接口(如API、数据库查询、文件操作等),LLM可根据用户需求自动选择函数、解析参数、执行调用并处理返回结果,最终生成自然语言响应。例如,当用户提问“今天北京的天气如何?未来三天会下雨吗?”时,AI原生应用会调用天气API函数(如get_weather(city="北京", days=3)
),获取数据后整理成自然语言回答。
随着函数调用的普及,应用复杂度呈指数级增长:从单一工具调用(如调用计算器)到多工具协同(如调用地图API+打车API规划出行),再到动态工具链(如根据用户需求自动组合搜索、数据分析、文档生成等工具)。此时,团队协作成为决定开发效率与应用质量的关键——单个开发者已难以覆盖函数设计、Prompt工程、后端开发、测试监控等全流程环节。
传统软件开发的协作模式(如瀑布式、敏捷Scrum)基于“确定性逻辑”设计:需求明确、接口固定、测试可预期。但AI原生应用的函数调用开发存在三大差异,导致传统模式失效:
因此,AI原生应用团队需要一套专为函数调用场景设计的协作开发模式——既能适配AI的不确定性,又能保障多角色高效协同、资产可追溯、质量可监控。
本文将从技术协同到组织进化,系统拆解AI原生应用领域函数调用的团队协作模式:
无论你是团队负责人(需设计协作架构)、函数开发者(需与Prompt工程师配合),还是Prompt工程师(需理解函数设计逻辑),本文都将提供可落地的协作方法论。
函数调用的本质是“LLM与外部工具的交互协议”,其核心流程可拆解为四步(如图1-1):
工具注册:开发者定义函数的元数据(名称、描述、参数类型、返回格式),通常遵循JSON Schema或OpenAPI规范,例如:
{
"name": "get_weather",
"description": "查询指定城市未来N天的天气情况",
"parameters": {
"type": "object",
"properties": {
"city": {
"type": "string",
"description": "城市名称,如“北京”“上海”"
},
"days": {
"type": "integer",
"description": "查询天数,1-7天",
"minimum": 1,
"maximum": 7
}
},
"required": ["city"] // days可选,默认1天
}
}
LLM通过这些元数据理解函数功能,进而判断是否需要调用及如何填充参数。
用户需求解析:LLM接收用户问题后,结合系统提示(System Prompt)判断是否需要调用工具。例如,若System Prompt定义“当用户询问天气、股票等实时信息时,必须调用对应工具”,则LLM会触发函数调用流程。
参数生成与调用:LLM根据用户问题解析函数参数(如从“北京未来3天天气”中提取city="北京", days=3
),生成符合格式的调用请求(如JSON),由应用后端执行函数调用(调用外部API、数据库等)。
结果处理与响应:工具返回结果后,LLM将结果整理为自然语言回答(如“北京未来3天晴转多云,气温15-25℃,无降水”),或根据结果决定是否需要多轮调用(如“需要更详细的空气质量数据吗?可调用get_air_quality
函数”)。
从技术原理可看出,函数调用开发涉及“LLM理解”“工具设计”“参数解析”“结果处理”四大环节,对应不同角色的协作需求。实践中,团队常面临以下痛点:
函数开发者关注接口功能实现(如API性能、错误处理),但忽略LLM对函数描述的“可读性”——例如,将函数命名为func_weather_001
(无语义)、参数描述模糊(如city: 城市
未说明是否支持拼音/英文),导致LLM调用时出现参数缺失、错误调用等问题。
案例:某团队开发“航班查询”函数时,参数date
描述为“日期”,未指定格式(YYYY-MM-DD/MM-DD-YYYY),LLM生成参数"date": "2023/10/01"
,导致API调用失败(后端要求YYYY-MM-DD)。
Prompt工程师需要在System Prompt中描述函数功能(如“可用工具:get_weather(city, days)”),但函数定义(名称、参数)变更后,若未同步更新Prompt,会导致LLM调用“过时工具”(如函数已重命名为fetch_weather
,但Prompt仍写get_weather
,LLM无法识别)。
复杂场景需多函数协同(如“查询天气→推荐出行方式→预订机票”),涉及Prompt逻辑(引导LLM按顺序调用工具)、函数逻辑(工具接口)、状态管理(记录中间结果)的联调。传统“各自开发→集成测试”的模式会导致问题定位困难(如调用顺序错误,无法确定是Prompt引导问题还是函数返回结果未被LLM理解)。
传统软件测试基于“输入→预期输出”,但函数调用的测试需覆盖:
函数调用开发涉及多类资产:函数Schema(JSON定义)、Prompt模板(System Prompt/User Prompt)、LLM模型版本(如gpt-4/gpt-4o)、调用日志(用于问题排查)。若缺乏统一管理,可能出现“用旧Schema测试新Prompt”“不同环境模型版本不一致”等问题,导致协作效率低下。
针对上述痛点,函数调用团队协作开发模式需实现三大目标:
传统软件开发团队通常按“前后端+测试+产品”分工,但函数调用开发需新增AI相关角色,并重新定义职责边界。基于多家AI原生企业(如OpenAI、Anthropic、国内某头部LLM应用公司)的实践,我们总结出**“5+1”核心角色模型**:5个专职角色(覆盖技术开发全流程)+1个协调角色(保障跨角色协作)。
定位:团队的“技术大脑”,负责设计函数调用的整体架构。
核心职责:
技能要求:熟悉LLM原理(如上下文窗口、思维链提示)、函数调用技术(工具注册、参数解析)、系统设计(分布式架构、状态管理),需同时理解AI与传统软件工程。
定位:外部工具与AI系统的“桥梁建设者”,负责设计可被LLM调用的工具接口。
核心职责:
get_weather
需返回温度、天气状况、降水概率);{"error": "invalid_city", "message": "城市名称需为中文,如“北京”"}
),便于LLM理解并提示用户;技能要求:后端开发能力(API设计、数据库操作)、熟悉JSON Schema/OpenAPI规范,了解LLM对自然语言的理解特点(如避免歧义描述)。
定位:引导LLM“正确工作”的“驯兽师”,负责设计Prompt逻辑以控制函数调用行为。
核心职责:
技能要求:熟悉提示工程技术(零样本/少样本提示、思维链、指令调优)、LLM模型特性(如上下文长度、指令跟随能力),具备逻辑设计能力(引导LLM按规则调用工具)。
定位:函数调用质量的“守门人”,负责验证调用行为的准确性与鲁棒性。
核心职责:
{"name": "get_weather", "parameters": {"city": "上海", "days": 1}}
);calculate_distance
而非get_weather
);技能要求:软件测试方法论(黑盒测试、边界测试)、熟悉LLM行为特点(如对抗性提示、幻觉问题),掌握测试工具(如LangSmith、Pytest-AI插件)。
定位:函数调用系统的“观察者”,负责资产管理与线上监控。
核心职责:
技能要求:数据工程(日志采集、存储)、监控工具开发(Grafana/Prometheus)、数据分析能力,了解LLM调用数据的特点(非结构化文本、长上下文)。
定位:需求与技术的“翻译官”,负责协调跨角色协作、推动需求落地。
核心职责:
技能要求:产品需求分析能力,理解AI技术边界(如LLM的局限性、函数调用的适用场景),具备强沟通协调能力。
为避免职责模糊,可用RACI矩阵(Responsible负责、Accountable批准、Consulted咨询、Informed知情)定义角色协作关系,以下为核心场景的RACI示例:
场景 | AI系统架构师 | 函数开发者 | Prompt工程师 | AI测试工程师 | 数据与监控工程师 | AI产品经理 |
---|---|---|---|---|---|---|
函数Schema设计 | C(咨询架构) | R(负责开发) | C(确认LLM可读性) | C(确认可测试性) | I(知情) | A(需求批准) |
System Prompt编写 | R(负责架构) | C(提供函数信息) | R(负责编写) | C(确认测试点) | I(知情) | A(需求批准) |
多轮调用联调 | R(负责方案) | R(函数调试) | R(Prompt调试) | R(执行测试) | C(提供日志工具) | I(跟踪进度) |
调用质量监控指标设计 | R(负责定义) | C(提供函数指标) | C(提供Prompt指标) | C(确认测试需求) | R(负责开发) | A(需求批准) |
用户反馈驱动迭代 | C(技术方案) | C(函数优化) | C(Prompt优化) | C(验证效果) | C(分析日志) | R(负责推动) |
上述角色为理想模型,实际可根据团队规模调整:
传统软件开发流程(如瀑布式)强调“阶段划分”(需求→设计→开发→测试→部署),而AI原生应用的函数调用开发需适配**“不确定性迭代”——需求可能因LLM能力、用户反馈动态调整,函数与Prompt需通过多轮测试优化。基于敏捷思想与AI开发实践,我们设计“5阶段迭代协作流程”**(如图3-1):
(注:实际图表需展示“需求分析→设计→开发→联调测试→部署监控”5阶段,及“用户反馈→迭代优化”的闭环)
目标:将业务需求转化为可落地的函数调用场景,明确技术边界。
参与角色:AI产品经理(主导)、AI系统架构师、函数开发者、Prompt工程师(咨询)。
关键输出:《函数调用场景说明书》(含场景描述、工具需求、成功指标)。
流程步骤:
get_weather(city, days=1)
获取当天天气;recommend_transport(weather="rainy")
推荐出行方式(如“优先地铁,避免堵车”);协作要点:避免过度设计——优先实现“最小可用场景”(如先开发单函数调用“天气查询”,再迭代“天气+出行建议”多函数调用),通过用户反馈验证价值后再扩展。
目标:完成函数Schema设计与Prompt逻辑设计,确保LLM可理解工具、正确调用。
参与角色:函数开发者(函数设计)、Prompt工程师(Prompt设计)、AI系统架构师(技术评审)、AI产品经理(需求对齐)。
关键输出:函数Schema文档、Prompt模板(System Prompt+User Prompt)、设计评审报告。
函数开发者根据场景需求开发工具接口(API/数据库查询等),并按规范定义Schema(需满足LLM可读性与后端可实现性)。设计要点:
get_flight_status
而非flight_001
),描述需说明功能与使用场景(如"description": "查询航班实时状态,支持国内/国际航班,需提供航班号(如CA1234)"
);departure_city
而非city1
);"date": "出发日期,格式YYYY-MM-DD,例如2023-10-01"
);{"temperature": 25, "description": "摄氏度,整数"}
);{"error_code": "invalid_flight_number", "message": "航班号格式错误,需为2位字母+4位数字,如CA1234"}
),便于LLM理解并提示用户。示例:“天气查询”函数Schema
{
"name": "get_weather",
"description": "查询指定城市未来N天的天气情况(支持国内城市,需中文名称)",
"parameters": {
"type": "object",
"properties": {
"city": {
"type": "string",
"description": "城市中文名称,如“北京”“上海”,不支持拼音或英文"
},
"days": {
"type": "integer",
"description": "查询天数,1-7天(默认1天)",
"minimum": 1,
"maximum": 7,
"default": 1
}
},
"required": ["city"] // 城市为必填项,天数可选(默认1天)
},
"returns": {
"type": "object",
"properties": {
"date": {
"type": "string",
"description": "日期,格式YYYY-MM-DD"
},
"temperature": {
"type": "integer",
"description": "温度,摄氏度"
},
"condition": {
"type": "string",
"description": "天气状况,如“晴”“多云”“雨”"
},
"precipitation": {
"type": "number",
"description": "降水概率,0-100(百分比)"
},
"dressing_advice": {
"type": "string",
"description": "穿衣建议,如“建议穿薄外套”"
}
}
}
}
Prompt工程师编写System Prompt与User Prompt模板,引导LLM理解工具、正确调用函数。设计要点:
可用工具:
1. get_weather(city, days) - 查询指定城市未来N天的天气情况(支持国内城市,需中文名称)。参数:
- city(必填):城市中文名称,如“北京”“上海”,不支持拼音或英文;
- days(可选):查询天数,1-7天(默认1天)。
<|FunctionCallBegin|>
和<|FunctionCallEnd|>
中),便于后端解析。例如:若需要调用工具,请使用以下格式:
<|FunctionCallBegin|>[{"name":"function_name","parameters":{"key":value,...}}]<|FunctionCallEnd|>
无需调用工具时,直接回答用户问题。
示例1:
用户:今天北京天气怎么样?
思考:需要查询北京当天天气,调用get_weather,city=北京,days=1。
<|FunctionCallBegin|>[{"name":"get_weather","parameters":{"city":"北京"}}]<|FunctionCallEnd|>
AI系统架构师组织评审会,检查:
目标:完成函数接口开发、Prompt调试,实现端到端调用流程。
参与角色:函数开发者(函数接口开发)、Prompt工程师(Prompt调试)、数据与监控工程师(提供开发环境工具链)、AI系统架构师(技术支持)。
关键输出:可运行的函数接口、调试后的Prompt模板、联调测试报告。
函数开发者基于Schema实现后端接口,需注意:
city
是否为中文、days
是否在1-7范围内),返回标准化错误信息(如{"error": "invalid_city", "message": "城市名称需为中文,如“北京”"}
);Prompt工程师在开发环境中(如LangSmith Playground)测试Prompt对LLM的引导效果,重点调试:
get_weather
,而非其他工具);{"city":"上海", "days":1}
);调试技巧:通过修改Prompt变量(如调整函数描述、增加示例、明确规则),观察LLM输出变化,逐步优化。
当函数接口与Prompt均开发完成后,进行端到端联调(模拟真实用户场景):
get_weather(city="上海", days=1)
→根据返回的“小雨”天气,调用recommend_transport(weather="rainy", destination="机场")
→推荐“地铁+打车到地铁站”;协作要点:采用“结对调试”模式——函数开发者与Prompt工程师同步工作,实时共享调试日志,避免“各自开发后集成”导致的低效排查。
目标:通过系统性测试验证调用质量,优化问题点,达到上线标准。
参与角色:AI测试工程师(测试执行)、Prompt工程师(Prompt优化)、函数开发者(函数优化)、AI产品经理(验收测试)。
关键输出:测试报告、优化后的函数/Schema、优化后的Prompt模板。
AI测试工程师根据场景需求设计多维度测试用例,覆盖:
用户输入 | 预期参数 |
---|---|
今天北京天气 | {"city":"北京", "days":1} |
查一下上海未来3天的天气情况 | {"city":"上海", "days":3} |
广州天气怎么样?要查7天的 | {"city":"广州", "days":7} |
明天的天气(未提城市) | LLM追问“请告诉我城市名称?” |
巴黎天气(非中文城市) | LLM返回“暂不支持国外城市查询” |
用户输入 | 预期行为 |
---|---|
北京到上海距离多少? | 调用calculate_distance 工具 |
北京的首都是哪里? | 不调用工具,直接回答“北京是中国的首都” |
场景 | 预期行为 |
---|---|
函数调用超时 | LLM重试调用或提示用户“查询超时,请稍后再试” |
参数无效(如city为英文“Beijing”) | LLM返回错误信息“城市名称需为中文,如“北京”” |
使用工具(如LangSmith、Pytest+LLM插件)实现自动化测试:
根据测试结果,针对性优化:
{"temp": 25}
但LLM未理解是摄氏度),修改返回字段描述(如{"temperature": 25, "description": "温度,摄氏度"}
);目标:将优化后的函数调用系统部署到生产环境,持续监控质量并迭代。
参与角色:数据与监控工程师(部署、监控工具开发)、AI产品经理(用户反馈收集)、全角色(基于监控数据迭代)。
关键输出:生产环境部署包、监控看板、用户反馈报告、迭代优化计划。
数据与监控工程师负责:
数据与监控工程师开发监控看板,跟踪核心指标:
指标类别 | 核心指标 | 优化阈值 |
---|---|---|
调用效率 | 平均调用耗时(LLM生成调用+函数执行+结果整理) | <500ms |
调用准确性 | 参数解析准确率、工具选择准确率 | ≥95% |
多轮调用质量 | 多轮调用完成率(成功执行所有步骤的比例) | ≥90% |
用户满意度 | 用户反馈好评率、问题解决率 | ≥90% |
基于监控数据与用户反馈,AI产品经理组织团队定期复盘,驱动迭代:
高效协作离不开工具链支撑。函数调用开发需管理多维度资产(函数、Prompt、模型、日志),传统工具链(Git+Jira+Jenkins)无法满足需求。我们需构建**“全链路协作工具链”**,覆盖资产管理、开发联调、测试监控三大环节。
功能:统一管理函数Schema(定义、版本、文档),支持查询、变更通知、权限控制。
解决痛点:函数定义变更后,Prompt工程师、测试工程师无法及时同步信息,导致调用错误。
工具选型:
GET /functions/get_weather
返回最新Schema);功能:管理Prompt模板(System Prompt、User Prompt)的版本、历史变更、权限,支持对比不同版本的效果。
解决痛点:Prompt频繁修改后,无法追溯历史版本,难以定位“何时引入的问题”。
工具选型:
功能:管理LLM模型版本(如gpt-4-0613/gpt-4o、开源模型Llama-3-70B的不同微调版本)、API密钥、调用配额。
解决痛点:不同环境使用不同模型版本(如开发用gpt-4o,生产用gpt-4),导致行为不一致。
工具选型:
功能:集成函数调用开发所需的Prompt编写、函数调试、LLM交互功能,支持实时测试。
解决痛点:传统IDE(如VS Code)缺乏LLM交互功能,需在IDE与LLM API之间频繁切换,效率低。
工具选型:
功能:记录函数调用全链路日志(用户问题、LLM思考过程、函数调用请求/响应、最终回答),支持可视化调试。
解决痛点:联调时无法查看LLM的“思考过程”,难以定位调用错误原因(如LLM为什么选择错误工具)。
工具选型:
功能:支持函数调用场景的自动化测试(参数解析、工具选择、多轮调用),生成测试报告。
解决痛点:手动测试效率低,无法覆盖大量边缘场景。
工具选型:
功能:实时监控函数调用指标(成功率、耗时、准确率),分析日志数据,生成优化建议。
解决痛点:线上问题难以及时发现,用户反馈滞后。
工具选型:
LangSmith是OpenAI推出的AI应用开发平台,集成了资产管理、开发联调、测试监控功能,可作为函数调用协作工具链的核心。其工作流如图4-1:
(注:实际图表需展示“函数注册→Prompt开发→联调测试→部署监控”的全流程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