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发的故事

      双十节到了,北京的“国民”们忘却了纪念,以十分漠然的态度来对待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日子。原因何在?是由于“纪念也忘却了他们”,革命并没给他们带来什么,除了革掉一条辫子,乡下却连辫子都没革掉。一切“内骨子是依旧”。但在这革命的途中,多少热血少年曾受苦受难、流血牺牲,所得的却是国民如此的冷漠。“他们都在社会的冷笑恶骂迫害倾陷里过了一生; 现在他们的坟墓也早在忘却里渐渐平塌下去了”。

        然而这革命却也曾带来短暂的欢欣,当初因为无辫而受难,同事避之惟恐不远,官僚防之惟恐不严,一路冷笑恶骂,本家预备告官,终日如坐冰窖,如临刑场。第一个双十节后,终于可以在路上走不再被人笑骂了。不过这条辫子本非我们民族固有,那是砍了我们古人的许多头才被种定的。扬州十日,嘉定屠城,才不过200多年,人们却早忘记这段血史,反而成了辫子的维护者,跟着来歧视,来迫害了。

        一条辫子的革除,反映出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作者似乎遇到了困难的选择:N先生自己很早就剪了辫,却阻止学生剪辫;自己抗争,希望别人妥协; 为国民的麻木健忘而愤慨,却又怕唤醒他们起来吃苦,愿他们从昏睡入死灭。他借阿尔志跋绥夫的话说:“你们将黄金时代的出现预约给这些人们的子孙了,但有什么给这些人们自己呢?”作者后来曾回答说:“有是有的,就是将来的希望。但代价也太大了,为了这希望,要使人更深切地感到自己的苦痛,叫起灵魂来目睹他自己的腐烂的尸骸”。

        由于作者以自己的经历作为小说的主要材料 ,N先生的遭遇大体上是作者自己的遭遇,因此N先生的感受与情绪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自己的情绪。作者认为“生在麻木的地方,却容易吃亏,纵使如何牺牲,也无非毁灭自己,于国度没有影响”,所以“最不愿使别人做牺牲”,然而他自己却偏要作“绝望的抗战”,但这并不矛盾,它体现了作者崇高的人格。事实上,本篇小说里有失望、有悲哀,然而更多的却是愤激。而这愤激,正植根于作者至高无上的民族责任感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头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