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低效的原因

前几天在看一本书《贝佐斯如何开会》,这是一本实操性很强的书籍。(请参考上图,图片来源互联网)

这本书从五个部分阐述了亚马逊的开会方式:
① 什么情况下要开会
② 怎么准备会议资料
③ 几种常见会议的开法
④ 亚马逊开会方法的基石——领导力准则
⑤ 会议瘦身的Tips

如果我们只是从书籍文字本身去看这本书,那或许就会认为它仅仅只是一本教开会方法的书籍,开会谁不会,找相关人员来确定相关事情就好了。

然而,会议并不仅仅只是会议本身,它本身是对会议,甚至对某个组织的效能的一种反映。

在亚马逊讲开会的这本书中,首先开篇就是先提出哪些情况才需要开会。

如果你留心观察,你会发现许多的会议大家都在扯皮,争对错,做评价,甚至借由上述来释放情绪。

很多的会议,都是因为突然有个事情需要沟通,然后就召开一场(或许很小型)会议,然而发现很多事情在会议上仍然无法决议,甚至还会积压更多的悬而未决的东西。

那真正高效的会议是什么?要想了解这个,首先先要有个对人的意识到了解。

我们常常会说:要理智,要冷静客观。

意识水平很高的人,才可能做到真正的理智。

而很多人的理智,只是包装出来的罢了,在具体的执行当中就可以显现出来。

最近,我们小区就发生一个集体利益的事件,以前只是觉得大家在群里任何事情都是在骂和喷,这次的事件给了我更多的启发。

因为我们小区的名称涉外,目前政府在做这方面的调整,所以我们小区涉及到改名的事宜。

而这次改名的事宜,从一开始小区接到通知说要改名,就基本每天热火朝天在讨论,我也参与了里面的讨论。

慢慢地我发现如果一个人一旦进入某个群体中,就很难抽身出来看客观的事实,到底需要做什么才是彼此双赢的事情。

而会直接被这个事件扯进去,各自延伸出对各个发生的观点和看法而已。

等我退出这个群体性的讨论中时,我更加清晰地看到人确实浪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做着无效的事情。

比如,对别人的评价和评论,对别人做事的评价和评论。

那如果你就是证明了这个人是猪,难道你自己的事情就达成了吗?

这在生活中也是如此,多少人都在争对错上耗费时间,哪里有对错呢?哪里又争得出对错呢?

这件事如果纯理智处理,那首先,不改名是小区最想要的,那可以达成吗?

答案是不可以,因为这事全国性调整的事件。

那如果要改,是自己可以起名字呢?还是只能被指定名字?

答案是可以自己起,如果自己不起就直接指定名字。(据说指定的名字是地域专家起的)

那我们可以争取的就是自己起个自己满意的名字,或者参考社区给予的名字。

回到事件本身,并不复杂,社区和小区之间也并不存在矛盾,但是却因为所有人都不够“理智”,导致最后的结果是社区直接指定名字,大家都非常不愿意。

当然,我这里说并不想评价此事,是借由此事给我带来的启发,如何在以后的生活中避免这样的“无效”。

我们都以为沟通可以解决问题,沟通其事本质上是很难解决问题的,因为如果一个人都不清晰沟通的目的,以及行为上的一致性,那沟通无非就是想说服对方而已。

请问,谁真正地可以说服谁呢?

每个人的立场都不同,站在位置都不同,想法和看法也都不同,如何透过沟通来达成一致呢?

沟通能解决的是情感问题,而不是事件问题。

事件是发展是情感的延伸。

这里不拓展这些,以后再说这部分。

再回到贝佐斯的书籍,你就能清晰看到这不是一本操作性书籍,而是从操作性带来的严密逻辑的书籍。

那一旦你看懂了这些背后的逻辑,你就能做各种组织中,透过会议以及类似会议形式的发生,来导向你真正想要导向的事情的发展方向。

不要忽视会议,它就是你企业、家庭等,任何组织现状的真实呈现。

今日探索:观察下你参与的任何组织的会议?有什么发现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会议)低效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