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与葆庚的第二次较量(上)

上文说到张之洞被任命为湖广总督后,一心扑在办洋务上。但湖广办洋务并不好办,一是湖广地方官员对于洋务很是抵触;二是户部尚书翁同龢不喜张之洞,对其洋务活动多有掣肘;三是晚清腐败已深入骨髓,办洋务所使用官员多是贪图财货之徒,这为以后洋务运动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幸好张之洞在朝廷中有醇王这个靠山。虽然醇王已病入膏肓,但在醇王的支持下,两湖重要官员都换成支持洋务的官员;同时翁同龢在醇王的压力下也终于将办铁厂的款子拨给张之洞。在这些有利条件下,张之洞意气风发,要将汉阳铁厂建成当时世界最大规格的炼铁厂。并且炼钢厂、轧钢厂、钢条厂、电机厂、翻砂厂、修理厂等主要工厂也在次第兴建。张之洞在兴办洋务的同时也办学政,这是张之洞所到一地必办的大事。张之洞在湖北创办了两湖书院、经心书院,在四川创办尊经书院,在山西创办了令德堂,在广东创办广雅书院,所任之处,张之洞皆以建书院厚文风为本分。

眼看自己胸中的宏图正在变为现实,张之洞几乎每天都处在亢奋中。他压根没有想到,一场大参劾的风暴正平地而起,猛烈地向他袭来,差一点就将他的官帽子吹掉。

十年前,张之洞任山西巡抚时将藩司葆庚以贪污赈灾款的罪名革职查办。葆庚经过六、七年的卧薪尝胆,又官复原品,做到了太常寺卿。但对张之洞的仇恨却一直没有忘记。只是张之洞正受慈禧、醇王的宠爱,官运隆盛,他奈何不得。但是现在,醇王已死,慈禧归政,军机处中阎敬铭已致仕,张之万虽仍在,但已不问事。葆庚觉得可以参劾张之洞了,就算参劾不了,也好杀一杀他的威风,出一口多年积压的恶气。

葆庚便收集张之洞在两广总督和湖广总督任上的秕政,很快找来不少罪名。大致有三类:一是倨傲荒政,对待下属官僚号令无时;二是任人无方,喜爱者一人兼职十数,不喜者终岁不获一面,所赏识者大多轻浮好利之徒;三勒索挥霍,逼家有厚资者自认捐献,名曰办公事,实则挥霍浪费。特别是葆庚确实掌握到张之洞重用的赵茂昌和王之春贪赃枉法的证据。

葆庚想到如果由他直接出面参劾张之洞,很容易让人认为是挟私报复。便联合对张之洞仕途大顺而怀有嫉妒之心,并在洋务一事上所持观点与张之洞大相径庭的大理寺卿徐致祥,由徐致祥具衔参折。

光绪皇帝见到奏折后本想留中,一是张之洞为国家立过大功,二是张之洞是慈禧信任的重臣,仅仅一封没有真凭实据的奏折就调查或处理二品大员显得很唐突。但翁同龢却想借此机会将张之洞整下去。翁同龢利用光绪皇帝对其特殊的信任,使用借钟馗打鬼的方法,建议光绪密令两广总督李瀚章查张之洞在广州的事情,密令两江总督刘坤一派人查张之洞在湖广的事情。

翁同龢的这个手段很歹毒,其厉害之处有三:

一是表面上看处理很公允,实际上已经将张之洞置于死地。张之洞与李鸿章素来不睦,互为对头,两广总督李翰章是李鸿章的亲哥哥,李鸿章的对头就是李瀚章的对头,在调查张之洞这件事上,相信李瀚章一定会对付张之洞。光绪七年,张之洞上疏参劾过刘坤一,彼此间也结下了怨仇,刘坤一调查张之洞也必定会罗织罪名。

二是不给张之洞任何申辩的机会。正常情况下,朝廷大臣被参,被参大臣都会上分辩折,为自己辩护。而翁同龢却建议用秘密调查的手段,这就使张之洞根本就没有任何防备。等处分结果出来时,张之洞才知道自己被参了。

三是将自己隐于张之洞被整这件事的后面。张之洞一旦被整后,一般人很难将张之洞的遭遇归罪于翁同龢。整件事情中,翁同龢都是隐于事情背后,没有向任何人将自己的真实意图挑明。

光绪秉性懦弱,亲政不久,还不知世事的复杂和手下臣工的表里不一,对翁同龢又信任有加,很容易就被翁同龢的话所迷惑,同意了这个建议。可以说如果不出意外,这次参劾,张之洞是在劫难逃了。那么张之洞是如何逃过这一劫的呢?请看《张之洞与葆庚的第二次较量(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张之洞与葆庚的第二次较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