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从未被正视过的,孤独感”

我在微博上问你,“关于写作,在没被发现的那段时间里,只是凭借自己的坚持,会感觉孤独吗?”

你回答说,“不然怎么写出《你的孤独,虽败犹荣》,一切经历都是过程呐。”

一天夜里,和朋友聊天到很晚才回家。分别后,发现自己的手机关机,没有现金,公交车也早已下班。

天空开始淅淅沥沥地下起了雨,我站在路边打车,希望能遇到个好心的司机愿意先载我一程。

因为当时站的是某所大学的校门外,路过的都是和自己年纪大抵相仿的年轻人,看着他们三三两两的撑着伞并肩行走,心想,是不是一个人站在这样的雨夜里会衬托出那个人很孤独。

后来,停在我面前的第二辆车,经过了片刻的犹豫后,表示愿意搭载。

司机很年轻,大概也就二十出头的样子,说自己跑的是夜班,从晚上11点到凌晨4点。

后来,我让他加我的微信,等手机充好电后,就会把车费转给他。

下车前,他突然告诉我说,你并不是第一个自称手机没电而承诺之后会转账的人,但我已经不止一次因此而被人跑单了。

我回头看了看他,表示明白我上车前他的犹豫,但一时想不出要说什么来承接他的话,只能说谢谢。

即使他的语气里有不符合那个年纪的老练,甚至透露出一种无奈感,可他下一次还是会选择相信别人。

当时觉得他透露出的才是那种无力的孤独。把自己投入到一个个无尽的深夜,又将一个个陌生人从一个目的地搭乘到另一个目的地。

夜里的温度本就比白天更容易低冷,倘若在接受一个人的诚恳后发现原来被骗了,留给自己的是更深处更微冷的薄凉吧。

读大学以前都习惯于做任何事都必须成群结伴,不然连独自走路都会觉得浑身不自在。

那时不知何谓“孤独”,但却害怕孤独。

后来不可避免的,必须一个人吃饭,一个人上课,一个人出行,一个人去医院看病。

最开始的时候,还是会因为不习惯这样的独来独往而感觉自己另类。于是习惯了走在任何地方都戴上耳机,彻底扎进自己的世界里。

或者有时候也会在吃饭的时候拨出一个语音电话,欺骗自己并不感觉孤独啊。

这时候我所认为的孤独,是可视的一个人。

直到后来我习惯了这种感觉,甚至喜欢上了一个人逛街,一个人看电影,把自己置身在热闹的人群中。

因为知道其实很多人和自己一样,早已习惯了独自的生活,而这种感觉也并没有不好。

可是,当站在熟悉的一群人面前,觉得他们都能好好搭讪好好交谈的时候,我却变得习惯性沉默。

这时候不愿意承认的孤独,是在一群人的狂欢中却卸不掉身上的防备。

后来,在每个阶段都必须稳定住自己的生活。有了自己的圈子,有了自己忙碌的事情,有了自己的兴趣爱好。

以为自己一直没变的时候,发现周围人都变了。

这时候的孤独是很难再找到与自己一路同行的人了。

从前害怕孤独,是觉得当意识到它的时刻,人的情绪会因此而变得消极。

所以面对的成长的任何形式,或拥有或丢弃,或前进或后退,或遗憾或释怀,都一一无误地照单全收。

只是害怕理解它,并没想过该如何与它相互依存。

在《你的孤独,虽败犹荣》中,看到张嘉佳对于孤独的诠释,“孤独是全世界,是所有人,是一切历史,是你终将学会的相处方式”。

孤独原来也是如影随形的,重要的是,我们是清醒地感知它,还是选择一如既往地漠视它。

就连靠在床头看这本书的时候,未尝又不是一种孤独自省的过程。

觉得孤独并不可怕,相反,它能给了你一个清醒的头脑,一双善于分辨的眼睛。

它是你的一部分,它是天使也是魔鬼,它能让你变得更好,也能让你万劫不复。你只有面对它,孤独到最后都是一种极其真实的存在感。

现在我反而想要将“孤独”列为人生的一大关键词。

既然都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那就把它作为一种礼物。从白天至黑夜,从沙砾到湖海,从20岁至30岁。

希望我们都是善用孤独的高手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些从未被正视过的,孤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