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深度学习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用Python进行AI数据分析进阶教程】

用Python进行AI数据分析进阶教程60:

深度学习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关键词: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卷积神经网络、自然语言处理、自动驾驶

摘要:本文概述了深度学习的发展历程及其应用领域。从20世纪40年代的神经网络起源,到80年代反向传播算法的提出,再到21世纪初因数据爆炸和计算能力提升而复兴,深度学习经历了多个重要阶段。如今,各种深度学习模型如卷积神经网络(CNN)、循环神经网络(RNN)及其变体(LSTM、GRU)、生成对抗网络(GAN)等在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及自动驾驶等领域广泛应用。文章也指出了深度学习面临的挑战,包括数据隐私、模型泛化能力和计算资源需求等问题,并通过代码示例展示了如何使用Keras实现简单的图像分类和文本分类任务。

欢迎订阅
《用Python进行AI数据分析进阶教程》专栏
《AI大模型应用实践进阶教程》专栏
《Python编程知识集锦》专栏
《字节跳动旗下AI制作抖音视频》专栏
《智能辅助驾驶》专栏
《工具软件及IT技术集锦》专栏


. 起源(20 世纪 40 - 80 年代)

1、关键点

  • 早期的神经网络模型提出,如 1943 年 McCulloch 和 Pitts 提出的 MP 神经元模型,这是人工神经网络的第一个数学模型,为后续神经网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1958 年 Rosenblatt 提出感知机模型,它是一个简单的二分类线性分类器,能够自动从数据中学习权重。

2、注意点

  • 当时的计算能力有限,模型规模较小,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不足。
  • 缺乏有效的训练算法,导致模型训练困难。

3举例

  • 感知机可以用于简单的二分类问题,如判断一个点在直线的上方还是下方。

二、低潮期(20 世纪 80 - 90 年代)

1、关键点

  • 1986 年 Rumelhart 等人提出反向传播算法(BP 算法),解决了多层神经网络的训练问题。这使得神经网络可以处理更复杂的任务。
  • 虽然 BP 算法的提出带来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硬件计算能力的限制和数据量的不足,神经网络的发展进入了低潮期。

2、注意点

  • 模型容易过拟合,尤其是在数据量有限的情况下。
  • 训练时间长,对计算资源要求高。

3、举例

  • 使用 BP 算法训练一个简单的多层感知机来进行手写数字识别,但效果可能不太理想。

三、复兴期(21 世纪初 - 2010 年代)

1、关键点

  • 数据量的爆炸式增长,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大量的数据得以收集和存储,为深度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训练素材。
  • 计算能力的提升,尤其是 GPU 的广泛应用,大大加速了深度学习模型的训练过程。
  • 2006 年 Hinton 等人提出深度置信网络(DBN),并引入了预训练的思想,缓解了深度神经网络训练困难的问题,标志着深度学习的复兴。

2、注意点

  • 对硬件资源要求极高,需要强大的 GPU 集群来进行大规模模型的训练。
  • 模型的可解释性较差,难以理解模型的决策过程。

3、举例

  • 谷歌利用深度学习技术进行图像识别,在大规模图像数据集上训练深度卷积神经网络(CNN),取得了很好的识别效果。

四、繁荣期(2010 年代至今)

1、关键点

  • 各种深度学习模型不断涌现,如卷积神经网络(CNN)在图像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循环神经网络(RNN)及其变体(如 LSTM、GRU)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表现出色,生成对抗网络(GAN)在图像生成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 深度学习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

2、注意点

  • 数据隐私和安全问题,深度学习模型通常需要大量的数据进行训练,可能会涉及用户隐私数据的收集和使用。
  • 模型的泛化能力问题,在某些情况下,模型在训练数据上表现良好,但在新数据上的性能可能会下降。

3举例

  • OpenAI 的 GPT 系列模型在自然语言处理任务中取得了惊人的成果,能够生成高质量的文本。

五、深度学习的应用领域

(一)计算机视觉

1、关键点

  • CNN 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核心模型,它通过卷积层自动提取图像的特征。
  • 应用场景包括图像分类、目标检测、语义分割等。

2、注意点

  • 对图像数据的质量和标注要求较高,不准确的标注会影响模型的训练效果。
  • 模型的计算复杂度较高,需要优化模型结构以提高效率。

3举例

  • 人脸识别系统,如机场的安检人脸识别、手机的人脸解锁等。

4、代码示例(使用 Keras 实现简单的 CNN 进行图像分类)

Python脚本

# 导入 TensorFlow 库,它是一个广泛使用的深度学习框架
import tensorflow as tf
# 从 TensorFlow 的 Keras 模块中导入 layers 和 models 子模块
# layers 包含各种神经网络层,如卷积层、全连接层等
# models 用于构建和管理神经网络模型
from tensorflow.keras import layers, models
# 从 TensorFlow 的 Keras 数据集模块中导入 cifar10 数据集
# CIFAR - 10 是一个常用的图像分类数据集,
# 包含 10 个不同类别的 60000 张 32x32 彩色图像
from tensorflow.keras.datasets import cifar10
# 从 TensorFlow 的 Keras 工具模块中导入 to_categorical 函数
# 该函数用于将整数标签转换为 one - hot 编码
from tensorflow.keras.utils import to_categorical
# 从 TensorFlow 的 Keras 图像预处理模块中导入 ImageDataGenerator 类
# 用于对图像数据进行增强和生成批量数据
from tensorflow.keras.preprocessing.image import ImageDataGenerator
# 从 TensorFlow 的 Keras 回调函数模块中
# 导入 EarlyStopping 和 ModelCheckpoint 类
# EarlyStopping 用于在模型性能不再提升时提前停止训练
# ModelCheckpoint 用于在训练过程中保存模型的最佳权重
from tensorflow.keras.callbacks import EarlyStopping, ModelCheckpoint
# 导入 matplotlib 库的 pyplot 模块,用于绘制图表和可视化数据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 加载 CIFAR - 10 数据集
# train_images 是训练集的图像数据,train_labels 是训练集的标签
# test_images 是测试集的图像数据,test_labels 是测试集的标签
(train_images, train_labels), (test_images, test_labels) = cifar10.load_data()

# 数据预处理
# 将图像数据的像素值从 [0, 255] 范围归一化到 [0, 1] 范围,有助于模型更快收敛
train_images, test_images = train_images / 255.0, test_images / 255.0
# 将训练集和测试集的标签转换为 one - hot 编码,方便模型进行分类任务
train_labels = to_categorical(train_labels)
test_labels = to_categorical(test_labels)

# 数据增强
# 创建一个 ImageDataGenerator 对象,用于对训练图像进行数据增强
# rotation_range=20 表示随机旋转图像的角度范围为 - 20 到 20 度
# width_shift_range=0.2 表示随机水平平移图像的范围为图像宽度的 20%
# height_shift_range=0.2 表示随机垂直平移图像的范围为图像高度的 20%
# horizontal_flip=True 表示随机水平翻转图像
datagen = ImageDataGenerator(
    rotation_range=20,
    width_shift_range=0.2,
    height_shift_range=0.2,
    horizontal_flip=True
)
# 让 ImageDataGenerator 对象适应训练图像数据,计算相关统计信息
datagen.fit(train_images)

# 构建 CNN 模型
# 创建一个 Sequential 模型,它是一种线性堆叠的模型结构
model = models.Sequential()
# 添加一个二维卷积层,32 个卷积核,卷积核大小为 3x3,激活函数为 ReLU
# input_shape=(32, 32, 3) 表示输入图像的形状为 32x32 的彩色图像(3 个通道)
model.add(layers.Conv2D(32, (3, 3), activation='relu', input_shape=(32, 32, 3)))
# 添加一个最大池化层,池化窗口大小为 2x2,用于减少特征图的尺寸
model.add(layers.MaxPooling2D((2, 2)))
# 再添加一个二维卷积层,64 个卷积核,卷积核大小为 3x3,激活函数为 ReLU
model.add(layers.Conv2D(64, (3, 3), activation='relu'))
# 再次添加一个最大池化层,池化窗口大小为 2x2
model.add(layers.MaxPooling2D((2, 2)))
# 又添加一个二维卷积层,64 个卷积核,卷积核大小为 3x3,激活函数为 ReLU
model.add(layers.Conv2D(64, (3, 3), activation='relu'))
# 添加一个 Flatten 层,将多维的特征图展平为一维向量
model.add(layers.Flatten())
# 添加一个 Dropout 层,丢弃率为 0.5,用于防止过拟合
# 在训练过程中,随机丢弃 50% 的神经元,减少神经元之间的依赖
model.add(layers.Dropout(0.5))
# 添加一个全连接层,64 个神经元,激活函数为 ReLU
model.add(layers.Dense(64, activation='relu'))
# 添加一个输出层,10 个神经元,激活函数为 softmax
# 用于对 10 个类别进行分类,softmax 函数将输出转换为概率分布
model.add(layers.Dense(10, activation='softmax'))

# 编译模型
# 使用 adam 优化器,它是一种自适应学习率的优化算法
# 损失函数为 categorical_crossentropy,适用于多分类问题
# 评估指标为准确率(accuracy)
model.compile(optimizer='adam',
              loss='categorical_crossentropy',
              metrics=['accuracy'])

# 定义回调函数
# 创建一个 EarlyStopping 回调对象,监控验证集的损失(val_loss)
# patience=3 表示如果验证集损失在连续 3 个 epoch 中没有改善,则提前停止训练
early_stopping = EarlyStopping(monitor='val_loss', patience=3)
# 创建一个 ModelCheckpoint 回调对象,监控验证集的准确率(val_accuracy)
# save_best_only=True 表示只保存验证集准确率最高的模型权重,保存为 'best_model.h5' 文件
model_checkpoint = ModelCheckpoint('best_model.h5', (
                   monitor='val_accuracy', save_best_only=True))

# 训练模型
# 使用 fit 方法训练模型
# datagen.flow(train_images, train_labels, batch_size = 32) 表示从增强后的训练数据中
# 生成批量数据,每个批量包含 32 个样本
# epochs = 20 表示训练 20 个 epoch
# validation_data=(test_images, test_labels) 表示使用测试集作为验证集
# callbacks=[early_stopping, model_checkpoint] 表示使用定义的回调函数
history = model.fit(datagen.flow(train_images, train_labels, batch_size=32),
                    epochs=20,
                    validation_data=(test_images, test_labels),
                    callbacks=[early_stopping, model_checkpoint])

# 评估模型
# 使用 evaluate 方法在测试集上评估模型,返回测试集的损失和准确率
test_loss, test_acc = model.evaluate(test_images, test_labels)
# 打印测试集的准确率
print(f"Test accuracy: {test_acc}")

# 可视化训练过程
# 创建一个大小为 12x4 英寸的图形窗口
plt.figure(figsize=(12, 4))

# 绘制损失曲线
# 在图形窗口的第一个子图中绘制训练损失和验证损失曲线
plt.subplot(1, 2, 1)
# 绘制训练损失曲线,标签为 'Training Loss'
plt.plot(history.history['loss'], label='Training Loss')
# 绘制验证损失曲线,标签为 'Validation Loss'
plt.plot(history.history['val_loss'], label='Validation Loss')
# 设置子图的标题为 'Training and Validation Loss'
plt.title('Training and Validation Loss')
# 设置 x 轴的标签为 'Epochs'
plt.xlabel('Epochs')
# 设置 y 轴的标签为 'Loss'
plt.ylabel('Loss')
# 显示图例
plt.legend()

# 绘制准确率曲线
# 在图形窗口的第二个子图中绘制训练准确率和验证准确率曲线
plt.subplot(1, 2, 2)
# 绘制训练准确率曲线,标签为 'Training Accuracy'
plt.plot(history.history['accuracy'], label='Training Accuracy')
# 绘制验证准确率曲线,标签为 'Validation Accuracy'
plt.plot(history.history['val_accuracy'], label='Validation Accuracy')
# 设置子图的标题为 'Training and Validation Accuracy'
plt.title('Training and Validation Accuracy')
# 设置 x 轴的标签为 'Epochs'
plt.xlabel('Epochs')
# 设置 y 轴的标签为 'Accuracy'
plt.ylabel('Accuracy')
# 显示图例
plt.legend()

# 显示绘制好的图形
plt.show()

测试集评估输出

plaintext

Test accuracy: 0.7234

  • 这行输出显示了模型在测试集上的准确率,这里的示例准确率为 72.34%。该值反映了模型在未见过的数据上的分类性能。

可视化结果

运行代码后会弹出一个窗口,显示两个子图。

  • 损失曲线子图展示了训练损失和验证损失随训练周期的变化情况。通常,训练损失会随着训练周期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而验证损失会先降低后可能趋于稳定或上升。如果验证损失过早上升,可能表示模型出现了过拟合。
  • 准确率曲线子图展示了训练准确率和验证准确率随训练周期的变化情况。一般来说,训练准确率和验证准确率都会随着训练周期的增加而提高,但如果两者之间的差距过大,也可能意味着过拟合。

重点语句解读

  • model = models.Sequential()创建一个顺序模型,这是一种简单的模型结构,层按顺序依次堆叠。
  • model.add(layers.Conv2D(32, (3, 3), activation='relu', input_shape=(32, 32, 3)))添加一个卷积层,32 表示卷积核的数量,(3, 3) 表示卷积核的大小,activation='relu' 表示使用 ReLU 激活函数,input_shape=(32, 32, 3) 表示输入图像的形状。
  • model.add(layers.MaxPooling2D((2, 2)))添加一个最大池化层,(2, 2) 表示池化窗口的大小,用于减少特征图的尺寸。
  • model.compile(optimizer='adam', loss='categorical_crossentropy', metrics=['accuracy'])编译模型,指定优化器为 adam,损失函数为 categorical_crossentropy,评估指标为 accuracy
  • model.fit(train_images, train_labels, epochs=10, validation_data=(test_images, test_labels))训练模型,epochs=10 表示训练 10 个周期,validation_data=(test_images, test_labels) 表示使用测试数据进行验证。

(二)自然语言处理

1、关键点

  • RNN 及其变体(LSTM、GRU)能够处理序列数据,适用于自然语言处理中的文本生成、机器翻译等任务。
  • 预训练模型(如 BERT、GPT)的出现,大大提高了自然语言处理任务的性能。

2、注意点

  • 自然语言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数据处理和模型训练更加困难。
  • 模型的训练成本较高,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和时间。

3举例

  • 智能聊天机器人,如 Siri、小爱同学等。

4、代码示例(使用 Keras 实现简单的 LSTM 进行文本分类)

Python脚本

# 导入 TensorFlow 库,它是一个强大的深度学习框架,用于构建和训练神经网络模型
import tensorflow as tf

# 从 TensorFlow 的 Keras 模块的 datasets 子模块中导入 imdb 数据集
# imdb 是一个经典的影评数据集,用于文本分类任务
from tensorflow.keras.datasets import imdb

# 从 TensorFlow 的 Keras 模块的 preprocessing 子模块中导入 sequence 工具
# 该工具可用于对序列数据进行预处理,如填充和截断
from tensorflow.keras.preprocessing import sequence

# 从 TensorFlow 的 Keras 模块的 models 子模块中导入 Sequential 类
# Sequential 类用于构建顺序模型,即层按顺序依次堆叠的模型
from tensorflow.keras.models import Sequential

# 从 TensorFlow 的 Keras 模块的 layers 子模块中导入 Embedding、LSTM 和 Dense 层
# Embedding 层用于将整数编码的词汇转换为密集向量表示
# LSTM 是长短期记忆网络层,适用于处理序列数据
# Dense 是全连接层,用于对输入进行线性变换和非线性激活
from tensorflow.keras.layers import Embedding, LSTM, Dense

# 从 TensorFlow 的 Keras 模块的 callbacks 子模块中
# 导入 EarlyStopping 和 ModelCheckpoint 类
# EarlyStopping 用于在模型训练过程中,当监测的指标(如验证损失)不再改善时提前停止训练
# ModelCheckpoint 用于在训练过程中保存模型的权重,可根据指定的指标保存最佳模型
from tensorflow.keras.callbacks import EarlyStopping, ModelCheckpoint

# 导入 matplotlib 库的 pyplot 模块,用于绘制图表,可视化训练过程中的损失和准确率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 创建保存模型的目录(如果不存在)
import os
os.makedirs('models', exist_ok=True)

# 设置参数
# max_features 表示只考虑数据集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前 10000 个单词
max_features = 10000
# maxlen 表示每个影评序列的最大长度,超过该长度的序列将被截断,不足的将被填充
maxlen = 200

# 加载 IMDB 影评数据集
# num_words 参数指定只使用前 max_features 个单词
(x_train, y_train), (x_test, y_test) = imdb.load_data(num_words=max_features)

# 数据预处理
# 使用 sequence.pad_sequences 函数对训练集的影评序列进行填充或截断
# maxlen 参数指定序列的最大长度,确保所有序列长度一致
x_train = sequence.pad_sequences(x_train, maxlen=maxlen)
x_test = sequence.pad_sequences(x_test, maxlen=maxlen)

# 构建 LSTM 模型
model = Sequential()

# 添加 Embedding 层
model.add(Embedding(input_dim=max_features, output_dim=128))

# 添加 LSTM 层,使用 dropout 和 recurrent_dropout 防止过拟合
model.add(LSTM(units=128, dropout=0.2, recurrent_dropout=0.2))

# 添加输出层,使用 sigmoid 激活函数进行二分类
model.add(Dense(units=1, activation='sigmoid'))

# 编译模型
model.compile(optimizer='rmsprop',
              loss='binary_crossentropy',
              metrics=['accuracy'])

# 打印模型结构(可选)
model.summary()

# 定义回调函数
early_stopping = EarlyStopping(monitor='val_loss', patience=3)
model_checkpoint = ModelCheckpoint('models/best_model.h5',
                                   monitor='val_accuracy',
                                   save_best_only=True)

# 训练模型
history = model.fit(x_train, y_train,
                    epochs=10,
                    batch_size=32,
                    validation_data=(x_test, y_test),
                    callbacks=[early_stopping, model_checkpoint])

# 评估模型
test_loss, test_acc = model.evaluate(x_test, y_test)
print(f"Test accuracy: {test_acc:.4f}")

# 可视化训练过程
plt.figure(figsize=(12, 4))

# 绘制损失曲线
plt.subplot(1, 2, 1)
plt.plot(history.history['loss'], label='Training Loss')
plt.plot(history.history['val_loss'], label='Validation Loss')
plt.title('Training and Validation Loss')
plt.xlabel('Epochs')
plt.ylabel('Loss')
plt.legend()
plt.grid(True, linestyle='--', alpha=0.6)

# 绘制准确率曲线
plt.subplot(1, 2, 2)
plt.plot(history.history['accuracy'], label='Training Accuracy')
plt.plot(history.history['val_accuracy'], label='Validation Accuracy')
plt.title('Training and Validation Accuracy')
plt.xlabel('Epochs')
plt.ylabel('Accuracy')
plt.legend()
plt.grid(True, linestyle='--', alpha=0.6)

# 显示图形
plt.tight_layout()
plt.show()

输出 / 打印结果及注释

训练过程输出

在训练过程中,会逐轮(epoch)输出训练信息,大致格式如下:

plaintext

Epoch 1/10

782/782 [==============================] - 13s 17ms/step - loss: 0.6927 - accuracy: 0.5037 - val_loss: 0.6920 - val_accuracy: 0.5000

  • Epoch 1/10:表示当前是第 1 个训练周期,总共要训练 10 个周期。
  • 782/782:表示当前周期中已经完成的批次数量和总批次数量。因为训练集有 25000 个样本,每个批次 32 个样本,所以大约有 25000 / 32 ≈ 782 个批次。
  • 13s 17ms/step:表示这个周期训练花费的总时间是 13 秒,每个批次的平均训练时间是 17 毫秒。
  • loss: 0.6927:表示当前周期训练集的损失值,损失值越小说明模型预测结果与真实标签越接近。
  • accuracy: 0.5037:表示当前周期训练集的准确率,即模型在训练集上正确分类的样本比例。
  • val_loss: 0.6920:表示当前周期验证集的损失值。
  • val_accuracy: 0.5000:表示当前周期验证集的准确率。
测试集评估输出

plaintext

Test accuracy: 0.82

  • 这行输出显示了模型在测试集上的准确率,这里示例准确率为 82%。该值反映了模型在未见过的数据上的分类性能。
可视化结果

运行代码后会弹出一个窗口,显示两个子图。

  • 损失曲线子图:展示了训练损失和验证损失随训练周期的变化情况。通常,训练损失会随着训练周期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而验证损失会先降低后可能趋于稳定或上升。如果验证损失过早上升,可能表示模型出现了过拟合。
  • 准确率曲线子图:展示了训练准确率和验证准确率随训练周期的变化情况。一般来说,训练准确率和验证准确率都会随着训练周期的增加而提高,但如果两者之间的差距过大,也可能意味着过拟合。

重点语句解读

  • (x_train, y_train), (x_test, y_test) = imdb.load_data(num_words=max_features):加载 IMDB 影评数据集,num_words=max_features 表示只保留前 max_features 个最常见的单词。
  • x_train = sequence.pad_sequences(x_train, maxlen=maxlen):对输入序列进行填充,使所有序列的长度都为 maxlen
  • model.add(Embedding(max_features, 128)):添加一个嵌入层,将输入的单词索引转换为固定长度的向量表示。
  • model.add(LSTM(128)):添加一个 LSTM 层,128 表示 LSTM 单元的数量。
  • model.add(Dense(1, activation='sigmoid')):添加一个全连接层,使用 sigmoid 激活函数,用于二分类任务。

(三)语音识别

1、关键点

  • 端到端的深度学习模型(如 DeepSpeech)能够直接从语音信号中学习特征并进行识别。
  • 声学模型和语言模型的结合可以提高语音识别的准确率。

2、注意点

  • 语音数据的质量和多样性对模型的性能影响较大。
  • 实时语音识别对模型的计算速度要求较高。

3、举例

  • 语音助手,如百度语音助手、讯飞语音输入法等。

(四)自动驾驶

1、关键点

  • 深度学习模型用于处理传感器数据(如摄像头、雷达等),进行目标检测、场景理解等任务。
  • 强化学习可以用于自动驾驶车辆的决策和控制。

2、注意点

  • 安全问题是自动驾驶的核心问题,模型的可靠性和鲁棒性至关重要。
  • 法律法规和社会伦理问题也需要考虑。

3举例

  • 特斯拉的 Autopilot 自动驾驶系统。

——The END——


欢迎订阅专栏

序号 专栏名称 说明
1 用Python进行AI数据分析进阶教程 《用Python进行AI数据分析进阶教程》专栏
2 AI大模型应用实践进阶教程 《AI大模型应用实践进阶教程》专栏
3 Python编程知识集锦 《Python编程知识集锦》专栏
4 字节跳动旗下AI制作抖音视频 《字节跳动旗下AI制作抖音视频》专栏
5 智能辅助驾驶 《智能辅助驾驶》专栏
6 工具软件及IT技术集锦 《工具软件及IT技术集锦》专栏

关注我 @理工男大辉郎 获取实时更新

欢迎关注、收藏或转发。
敬请关注 我的
微信搜索公众号:cnFuJH
CSDN博客:理工男大辉郎
抖音号:31580422589

你可能感兴趣的:(python,人工智能,数据分析,机器学习,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