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两个新词,不禁哑然

一篇文章的插图,

今天看了网上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清华爸爸辅导孩子写作业,气到捶墙。

网友们看了直呼:心理平衡了!

可见,辅导孩子写作业发飙的情况不在少数。不论是高学历还是低学历,不论是做工的还是经商的,也不论高低贵贱,在辅导孩子学习面前一律平等。

更形象的当数上面的两个新名词:恐辅症和不识大体。

从如此有生活基础的鲜活的两个词中,不难看出家长那颗饱受辅导孩子作业之苦的伤痛的心!

这也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曾经那段“恨铁不成钢的无奈”岁月。

工作了一天,回家忙着做饭。吃完晚饭,给孩子辅导作业。几乎没有一天省心的。不是字写的不好,就是错题一大片,要么是听写不过关。随之而来的就是扯了重写,耐心讲解,重新练习,听写。

其他的还好说,最难的要数数学应用题的辅导了:你就觉得那么简单的一个道理,加减乘除都是摆在面上的,他就要加减颠倒,乘除混淆,搞得学数学题像猜谜语,不是加,就是减,要么就是乘除轮番上阵。总归不会精准点将。

好吧,耐心点吧!你压住火气再来一遍,她还是榆木疙瘩不开窍。你忍不住就会爆粗口,平时温文尔雅一淑妇,立马变脸怒目圆睁、批评指责的虎妈,到数次数落无果的时候,还会武力相加。

写到这儿,脑海里满是自己当年那虎视眈眈、愤怒填胸的泼妇样,真觉得汗颜,也为当年的孩子鸣不平。

现在回过头来想想,当时的做法确实欠妥。当然,家长的迫切心情都能理解,但是,有时候一些事,只会适得其反。像辅导孩子作业这事,就是这样。

前段时间听了一些教育大咖讲教育孩子的方法,其中有句话对我触动很大,这就是——父母对孩子百分之九十九的唠叨都是徒劳无益的。

细想自己过往的教育,特别是孩子长大后的教育,似乎验证了这样的真理。也让我觉得孩子的教育还真不是你急就能顶事的,有时,还是需要时间来慢慢消化的。

就像吃的食物需要时间消化一样,小孩子学到的知识是不是也需要时间的沉淀,慢慢消解吸收?想通了这一点,我们在辅导孩子的时候,就会多一份耐心,少一些指责;多一份宽容,少一些苛刻。

拿我的小孙女来说,在带她的过程中,我能明显感受到她的胆小,怯懦。别的孩子她那么大的时候,早就在蹦蹦床上上窜下跳,但她依然不肯争相对抗,只是在没人的时候上去蹦哒两下。

一开始我也急,鼓励她,到后来想,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节奏,为什么必须要和别人一样呢!就像公园的石榴树,有的已经果实累累,含笑枝头。有的却正怒举着花苞对着蓝天绽开笑脸。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不必急,慢慢来。

说到这儿,就想起了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书的封面上就是一个小孩子蹲在地上系鞋带的插图。

看到这样的图景,你是不是有个冲动吼他两句:快点嘛,要迟到了!你怎么就那么嚒叽呢!

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他难道不想快点吗?但对他来说,所做的一切都是新鲜的,都要从头学起。他得有个从不会到会,从慢到快的经过。

学习不也是这样吗?我们得适应孩子的节奏,慢慢来,就像那篇文章说的那样,《牵着蜗牛去散步》。在这样的耐心的“慢”中,欣赏生活的景致,体味陪伴的别样滋味。

希望有“恐辅症”的家长,能够放下那颗焦灼的心,重整旗鼓,与孩子一起应对成长的困惑。给孩子一丝理解的温暖。

现在回想小时候的自己,是否都应该感谢父母曾经的忙碌,才有了自己按照自己节奏成长的自由与快乐,少了家长紧盯的双眼的焦灼与心悸?

理解万岁!

你可能感兴趣的:(看到两个新词,不禁哑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