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孩子有自己生命的专属权

我们的孩子有自己生命的专属权

——《家庭的觉醒》读书与思考

文/徐立华


作为家长,在我们为人父母之初,我们是否有过一定要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想法和愿望?为此我们付出了很多的努力,我们盼望着我们的付出会得到我们期望的结果。我们在付出努力的过程中是否有过抱怨,觉得我们为孩子牺牲了很多,但是结果并不一定是我们期望的那样的呢?挣扎在养育儿女过程中的父母们,孩子最后的发展真的需要我们像完成一个工作项目那样去一步一步地设计吗?
法国作家沙法丽萨巴瑞在《家庭的觉醒》一书中说,“我们往往忘记了,在成为‘我们的孩子之前’,我们有幸拥有的孩子首先是作为‘人’而存在的。当我们沉迷于把孩子变成我们教养的产物时,我们会忘记这样一个事实:他们来到世上,终究要走一条属于他们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路。”
我们在养育我们孩子的过程中,有时刻意识到他们是“人”,有着一个独立个体的专属权利吗?还是我们常常以家长自居从自己的构想出发去教育他们按照我们的愿望去生活的呢?我们在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时候,有在内心深处遵从着尊重生命的态度去对待他们吗?
作为一个孩子已经长大成人的妈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是从自我角度出发、认为孩子不知道如何自己规划自己的人生需要家长负责的态度来养育孩子的,回想起自己曾经对孩子的种种过度参与和控制行为,此刻心里感觉到对孩子有一种愧疚感,那时候的自己根本不懂得如何养育孩子,生活压力还大,所以对待自己的孩子基本上是凭着自己本能的感觉随意进行的,曾经对他充满了远大的梦想,也曾经在生活的忙碌中无法顾忌孩子的需求而忽视他。

作者说,“我们没有权利对孩子如何表达他们的人性发号施令。相反,我们却有幸可以通过肯定他们拥有的是何等宝贵,来向他们展示忠实于自我的重要意义。随着孩子生命历程的展开,我们的职责是拥抱他们,为他们的生命喝彩。通过这样,我们歌颂着每个孩子生命的独特体验,包括他们惊人的力量,也包括他们自身的局限。”
还记得我的孩子在小学的时候,老师经常在考试前让他一遍一遍地抄写做过的数学题,他对此产生了严重的排斥心理,所以数学成绩一直不是很好,我作为一个文科生,本身没有清晰的理科思维,所以在他遇到数学题不会做的时候,我也没有科学的方法给他做出讲解,当一道题我给他讲过两遍他仍然不会的时候,我是特别焦躁的,这种焦躁的情绪会体现在对他的不耐烦上,有时候还会批评他。现在想来,那个状态的我对孩子是有压力的,他在有压力的状况下只能更加地排斥数学,我的讲解不但没有帮助他解决问题,反倒是会增加了他的负担。我只是单纯地希望他是全面发展的,他的成绩应该是优秀的,我给他讲了题他就应该会的,可是我却没有意识到:我作为家长都是有局限性的,为什么我的孩子不能有?他不喜欢的科目一定存在原因,我没有帮助他找到原因,没有通过恰当的方法引导他从兴趣出发而单纯地从表面的做题开始,这样做的结果他依然从心里不喜欢也不想去学数学。我多希望自己当初能尊重他内心真实的感觉,拥抱那个遇到困境的孩子,而不是给他增添了压力的妈妈。
我的孩子已经长大,时光不能重来,过去的也无法改变,现在能做的是认识到自己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的不适当行为,在今后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从尊重孩子出发,做好自己,通过读书让自己进步,做一个不断提升自己认知水平的妈妈。
为人父母是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李玫瑾说培养孩子不是一个家庭私事,而是一个国家的公事。是的,当我们能按照科学的方法去恰当地培养孩子,当我们的孩子都能幸福健康地成长为自由而绽放的生命,那么我们国家的素质就提升了,我们的未来就会发展得更好,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和谐和幸福。
从孩子出生,我们就要陪伴着我们的孩子一起成长,孩子给了我们提升自己的机会,我们要珍惜这个机会,尽力承担好自己为人父母的职责。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的孩子有自己生命的专属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