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更多的确定性,才会有更多的自律。

这些年各种训练自律的“打卡营”层出不穷,有早起的,有减肥的,有英语的,在参加打卡营的时候信心满满,当然在大家的影响下也能做到21天自律或者100天死磕,然而在结束了这些打卡营之后,很多人的生活还是回到了常态,而不是把自律的生活持续下去。

很多人自责是意志力不够无法抵挡生活中的诱惑,进而开始进行各种反思,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我对自己不够狠。这时候,很多人就开始采取各种手段,例如把家里的零食全部扔掉,例如卸载掉所有的娱乐软件,例如把朋友圈头像换成“不减十斤不换头像”,然并卵,自律的习惯依旧没有养成,这时候就再得出一个结论:我压根就不会成为一个自律的人。

其实,自律不是舍弃各种“凡尘俗念”,而是要制造各种确定性的“得到”。


所有研究都表明,能够从长远打算和推迟享乐,是通往幸福生活的必备素质。然而就是有一些人选择及时行乐的生活方式,这时候很多人就会说,那是因为他们做不到理性的自律,只是凭感性的感觉来做选择。

其实正相反,对于生活在穷困当中的人,生活很不稳定,如果今天运气好得到一块糖,如果现在不享受以后就没有机会享受了。他的糖可能会被抢走,他甚至可能活不到明天。所以他们的理性选择就是“及时行乐”。

这些人做不到自律,是因为生活中拥有太多的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是如何影响到人们的行为呢?

著名的“斯坦福棉花糖实验”讲的是,实验者给小孩一个棉花糖,说我现在要出去一下,如果你能等到我回来再吃这个棉花糖,我就会再给你一个。所有小孩都喜欢棉花糖。有的小孩能克服暂时的欲望等一会儿得到更多,有的小孩忍不住就把棉花糖吃了。结果过上多少年再看,那些当初忍住没吃棉花糖的小孩,不论学习成绩还是生活质量都比那些忍不住的小孩要好很多。

后来有人重新做了一遍“斯坦福棉花糖实验”。这一次实验人员还是跟孩子说如果你不吃等我回来就再给你一块糖。而不同的是,这次有的分组里实验人员回来说哎呀对不起,我搞错了,没有第二块糖了。经历了这种失望的孩子,再给他做一遍棉花糖实验,通常三分钟就不等了。

这些孩子做不到推迟享乐,不能做到自律,不仅仅跟孩子有关,也跟所处的环境有关,如果自律后的结果是不确定性的,那么就无法做到推迟享乐。

后来又有人拿猴子做类似的实验,发现如果小猴子总能从猴子妈妈这个固定的地方得到食物,猴子长大之后就能推迟享乐,做决定做得很好。如果小时候食物来源不确定,即使仍然能获得食物,长大以后他的自控能力也不行。既然吃了这顿还不知道下一顿在哪里,这一顿肯定是任性猛吃。


为了做到自律,就得想办法为自己制造更多确定性的“得到”,而不是那些确定性的“失去”。

早起,不是失去了温暖惬意的被窝时间,而是得到了更多不被打扰的学习时间,并且倒逼自己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运动,不是失去了葛优躺的闲暇时光,而是得到了更健康的身体和更有线条的身材,并且倒逼自己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

健康饮食,不是失去了重口味的饕餮大餐,而是得到了更好的生活方式,并且倒逼自己开始关注健康营养。


当我们明白自己通过一系列的“自律”可以确定性的得到更好的生活方式和更好的自己,那么自律做起来就不会太难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制造更多的确定性,才会有更多的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