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感的培养策略学习

这两天,在网上查找了很多关于量感的解读,以及培养策略,我发现,资料阅读的越多,对概念的理解越模糊!其根本是越想精细化的整理消化理解,但却越易迷失!

好在今天晚上学习的贲友林工作室研究的关于量感培养策略,感觉简洁却有效!具体如下:

一探测学生对量感的直觉感知,找准教学的起点。

直觉即直观感觉,它是指未经充分逻辑推理的感性认识,是基于人类的职业、阅历、知识和本能而存在的一种思维形式,是一种本能反应。

在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超过自身可操作的计量单位的认知往往是建立在直觉上的。如片段1,在前测实验中,学生对于100米的估算判断多为“我觉得”“我感觉”“我认为”。尽管学生在二年级就接触了“米”的概念,但是他们在量感发展的最初阶段,大都会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经验,产生直觉。这些直觉感知也反映了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如,生1排除黄色标志桶的理由是“距离自己最近”,而生2排除黄色标志桶的理由则是联系体育课上50米跑步的参照经验。因此,找准学生的直觉,实际上就是找准教学的起点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可以快速、有效地切入新的学习。

二唤醒学生对量感的知觉体验,实现思维的推进。

从感性的直觉,过渡到理性的自觉,这中间要有一个知觉的过程。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案例中的这节课,主要体现在学生借助测量活动、图示、计算和推理等方式,突破对大计量单位的正确估算,建立准确的量感,如“片段2”中教学1千米有多长时,引导学生将1千米与熟悉的“步行所需要的步数和时间”建立联系,从步数、时间等多维度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表象,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对千米的量感。但对于学生正确形成“千米”的量感还不够,还缺少实际“可见”、可用的参照物。因此,借助媒体软件引导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感知500米在地图中呈现的距离,从而推演1千米的长度。为增强学生实际参与感,教师鼓励学生课后利用计步经验找一找生活中不同的1千米路程。从具身体验100米的长度知觉到抽象演绎500米的长度表象,帮助学生完成从直观思维到抽象思维的推进,正确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从而形成正确的量感。

三促进学生对“量”的自觉顿悟,形成能力的增值。

量感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自觉。自觉是察觉、觉悟、意识。它是在学生经历了直觉和知觉两个阶段之后的一种顿悟。案例的片段3中,我们发现,学生不但能够迁移知觉阶段所积累的走一走、比一比、算一算的活动经验,采用合情推理的方式解释绕小区走一圈的长度要用时间来记录的原因,还能根据已知长度和位置长度之间的关系,进行演绎推理。这两种推理,在学生验证1千米有多长的过程中,共生共荣。我们欣喜地发现学生能用学到点方法策略自主解决生活中更为复杂的情境问题,课上有学生甚至表示可以用这样的方法估算出家人参加马拉松跑步活动实际跑步的长度。学生在自觉顿悟阶段,顺利越过操作和表象水平,进入了数学分析水平,实现了推理能力的增值。总之,学生量感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长期经验不断积累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不能将其简化为只是计算单位的换算教学,也不能将其视作某一课某一知识点的教学,而是需要教师精准把握每一阶段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把学生的思维由生活的直觉引向方法形成和策略运用的知觉,继而形成综合运用所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自觉,步步深入,让量感在儿童的世界里自然生长,不断完善。

你可能感兴趣的:(量感的培养策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