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梳理

一、学生本位的“课改”

(一)对语文教材进行调整。

先对教材内容的顺序上做调整。学完识字单元之后,继续学习后面的识字单元以及课文单元,没有紧接着教拼音。先让孩子听懂老师说话,去读语文书里面的儿歌或诗歌、小课文。

接着是对课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扩充。大量的补充儿歌,补充童谣,补充童诗,在课堂上让孩子不断地通过唱跳表演的形式去读这些儿歌。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让孩子能够先学会听懂老师说话,再去会读会认这些字。把拼音的学习放在最后一个月,这一个月学拼音完全没有影响到孩子们识字和写字。在最后阶段做了一个测试,80%的孩子达到了语文书后面的识字和写字表的要求,能够认识400个汉字,能够写那100个汉字。

(二)课堂节奏的改革。

改变先教生字,教完生字,读课文,然后一个段落一个段落讲课文的传统方法。因为低年级的孩子是非常好动的,要让孩子动起来。我们的课堂最开始上来就是唱跳,我唱一首儿歌,带着大家拍着手去读,然后打节拍的去读、拍桌子,然后站起来跳一跳的去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之后再坐下来,再安安静静地一句一句的去读,一个学生一个学生的去读。所以孩子通过这种方式,一节课有动有静。

(三)教学方法上的改革。

教学方法方法上的改革,我用到的最多的就是游戏的和艺术的方法。比如说我们在学《秋天》的时候,对于《秋天》这篇课文我会带着孩子唱起来,有情感的去唱,这样孩子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他也能读出来,还能唱出来,就会觉得这个课非常非常的有趣。所以我们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多融入一些游戏的、艺术的方式,包括绘画等等方式,都是非常好玩的。


二、识字与写字的乐趣

上学期我带孩子在学习数字的时候,我们会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如说一,因为知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会把这句话先交给孩子。虽然孩子不太理解也没关系,可以把这个先给到他,他知道道生一,一,我们可以学哪些东西一个人,一间教室,一头牛,一头猪等等。然后再选二。那上面一横代表的是天,下面一横代表的是地,天和地是一种相对的关系。天是轻的,地是重的,天是在上面的,地是在下面的,天是很高的,那地就是矮的,或者是低的。这样学生在学习这些数字的时候,就会学到更多的东西。接下来是三,上面是天,下面是地,中间是什么?中间是人和万物,所以孩子就能够既学习数字,又学习我们的汉字文化。同时在学习汉字的时候,学习数字的时候,我会给大家补充一些古诗。让孩子进一步的去学习数字。比如说《山村咏怀》,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诗里面包含了一到十这十个数字。孩子在学的时候,他就会觉得非常的好玩。刚学完这十个数字,竟然有人能够把这十个数字写成一首诗,你说写的好不好,对不对?所以这个时候孩子的学习就不单纯停留在字的上面,他就从字到了一个文。而这个文是一个古诗文,他就会很惊讶,很惊喜,也会很享受。另外,如果大家有听说过吟诵的话,可以去带着孩子用吟诵的方式去吟诵这首《山村咏怀》。

另外一个是关于数字的儿歌,它是根据汉字的来历,然后编成了一个儿歌,也是非常内涵的。所以这些都是我们教孩子的一种方式。如果我们有这种方式再去带孩子学习汉字,去梳理和探究汉字的时候,孩子就会非常的喜欢了,他就不单纯在学数字了。我在教孩子学习汉字的时候,让孩子从故事当中体会汉字来历以及汉字的底蕴,孩子很喜欢通过故事去识字。

右边的两幅图孩子们是用蜡笔画出来的,我希望孩子们在写字的过程当中,不光是用铅笔去写,有时候可以用蜡笔、用彩笔让孩子去画一画,写一些大字。因为一年级的孩子刚入学时,他的手部力量是非常微弱的。为什么一年级很多孩子写字的时候会非常的用力,就是因为他的手没有办法很好的控制笔。他不像我们大人轻轻的捏一下就可以写出来字。他的大脑神经去控制手,手再去控制笔,他要经过很多道工序,孩子的手指头还要去控制笔,笔在他的手上的位置还要正确,还要在田字格里写一个字。如果我们同时给你布置一个工作,让你记住那么多的工序,而且那么精细的工作,你在写的时候是很难受的。

三、阅读的兴趣、阅读的文体意识、阅读的时间

一年级现在特别强调整本书阅读。怎么去带孩子阅读,怎么引起孩子阅读的兴趣?《朗读手册》这本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两句话:“你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就是在强调家庭教育当中亲子共读的重要性。在朗读手册这本书当中,他也强调了老师包括学校怎么去做阅读,怎么去带着孩子读书。大声朗读给孩子听是一种非常简单有效的方式。

第一点就是读就对了。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去带孩子读一本书,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在语文课里,或者每周有一节阅读课,大声读给孩子听。这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特别简单,特别有意义,而且特别有价值。

第二点就是如果你在给孩子读的过程当中,慢慢的读多了,你自己也有感觉了,可以和孩子来一些互动。

怎么互动呢?比如说拿到一本书,问一问:同学们看一看封面上有什么呀?你看到这个图片画的是什么呢?他可能会讲一个什么故事呢?通过面对面去跟孩子进行一些互动。再比如说我们给孩子读故事的过程当中,读到最精彩的部分马上停下来。同学们猜一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还比如有一首儿歌是《月光摇篮曲》,当我们读到它时候,可以跟孩子互动。“同学们,如果是你,你怎么来唱这个月光摇篮曲,才能把别人哄睡着呢?比如你有刚刚出生的弟弟妹妹,你给他唱一唱,把他哄睡着行不行呀?同学们试一试。”

第三个就是邀请孩子走进故事。这不是一种很难的方式。比如我们在故事当中遇到对话的时候,老师读一个,同学们读一个这种对话,就可以让孩子走进阅读,走进故事。再比如《月光摇篮曲》,就可以让孩子和老师一起唱,它也是一种走进故事的方式。

第四个是和孩子创作。在你带着孩子慢慢读,越来越有感觉,和孩子有了更多的互动之后,可以和孩子在共读的过程当中做更多的事情。可以创作。

比如一起唱一唱里面的儿歌。可以来画一幅画来表达一下读了这个故事之后的感受。可以写一首小诗表达读了这本书之后的感想。也可以写阅读笔记。还可以给爸爸妈妈讲一下这本书,我给同学讲一下这本书。

还有一点特别要强调的是一定要在固定的时间带孩子阅读,这样才能够真正让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无论是家庭阅读还是学校阅读。比如说我们学校阅读就是在,中午吃完饭,下午上课的第一节课阅读有二十分钟到三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这个时间就是用来读书的。孩子在这个时间就知道我要读书,慢慢的就会养成习惯,每天二三十分钟的阅读。在家里带孩子,晚上八点到九点左右的半小时时间,也可以带孩子去阅读。所以就是要用这样各种各样的方式去带孩子阅读。

四、梳理与探究:自然与生活

我们怎么去了解自然,怎么去热爱自然。我们要在课堂当中,要在我们的教学过程当中设置各种各样的这个机会,让孩子去感受自然,去观察。

语文课当中,每周一定会有一节课是自然写诗课。我们大家一起出去观察自然,然后孩子们回来读几首跟自然有关的诗,接着再去写自己的诗。当然,在这个过程每次都会有一个聚焦。比如聚焦秋天的颜色。带着孩子们出去寻找秋天的颜色。我们没有出校门,我们就是在校园里面做这件事情,就是在校园里面去观察外面的世界。

有一次我们正在上语文课,突然就下雨了,同学们都往窗外看,特别的激动。然后我灵机一动,同学们,咱们现在停止,我们现在不说话,静静的听。听一听外面。它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听完了之后,我们一起到走廊上去,去看一看雨,去摸一摸雨,去尝一尝雨。伸出手去感受雨,去观察地面上的雨,去观察房檐上滴下来的雨,去观察远处的雨,观察山上的雨。观察完之后,我们再回到课堂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以上为小语课程付海亮老师的教学经验让人耳目一新,有思考、有实践、有成效。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笔记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