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变革视角,民国的短命原因与秦二世而亡一样(下)

我们教科书上都谈民国的三座大山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事实就显示了当时基于中国近代历史现实而演化出的社会现实结构与历史大势的脱节。

反皇帝不反地主,封建主义顽固存在。

买办阶层与辛亥革命后军阀、民族资产阶级部分、前士大夫集团部分(所谓的知识分子阶层)结盟融合,形成的官僚资本主义。

1860年近代史之后西方列强成功入侵并长期干预中国内政形成的帝国主义。

顽固的控制了社会的各个层面。

民国虽然消灭的帝制,但是这个没有皇帝的社会与帝制的差别,也不过就是差了一个皇帝而已。这个体制极端的反对,对封建制度的彻底的消除。这次国民党清党事情中看的一清二楚。他们极端反对仇视对普通民众的发动。因为这种发动的结果,就是民众通过组织明确的显现出自身,而民众的自我性被显现出来,则依附、隐藏在民众中的三座大山所代表的的与反动势力勾结的封建残余势力,也清晰的被确立出来。因此孙中山先生领导的社会变革,在当时呈现出不彻底性也彻底显现出来。而这个显现的结果,就是这个群体必须为民国羸弱的现实及遇到的一系列自身无法克服的内外问题负责。

于是北伐初胜的国民党内部的反动力量,迫不及待的行动起来,不惜以消灭整个国民党基层力量为代价来消灭这种风险。让民众重归无组织的民众,则这些群体就能再次依附、隐藏在人民大众之中,而逃避自身对社会变革大势推动无力的责任。

当民众组织起来,权力就逐渐转向组织起来的民众,这是反动集团极其反对恐惧的。因为只有当组织起来的民众掌握了真正的权力,那么封建制度才能从根子上被消除。这种消除,也意味着这个反动群体从利益身份和政治身份层面被消除。

民国因此产生的这种社会变革的不彻底性,必然会使得民国整个朝代短命。短命才是历史必然,才是历史大势。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社会变革视角,民国的短命原因与秦二世而亡一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