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RT模型架构

BertModel(
(embeddings): BertEmbeddings(
(word_embeddings): Embedding(30522, 768, padding_idx=0)
(position_embeddings): Embedding(512, 768)
(token_type_embeddings): Embedding(2, 768)
(LayerNorm): LayerNorm((768,), eps=1e-12, elementwise_affine=True)
(dropout): Dropout(p=0.1, inplace=False)
)
(encoder): BertEncoder(
(layer): ModuleList(
(0-11): 12 x BertLayer(
(attention): BertAttention(
(self): BertSdpaSelfAttention(
(query): Linear(in_features=768, out_features=768, bias=True)
(key): Linear(in_features=768, out_features=768, bias=True)
(value): Linear(in_features=768, out_features=768, bias=True)
(dropout): Dropout(p=0.1, inplace=False)
)
(output): BertSelfOutput(
(dense): Linear(in_features=768, out_features=768, bias=True)
(LayerNorm): LayerNorm((768,), eps=1e-12, elementwise_affine=True)
(dropout): Dropout(p=0.1, inplace=False)
)
)
(intermediate): BertIntermediate(
(dense): Linear(in_features=768, out_features=3072, bias=True)
(intermediate_act_fn): GELUActivation()
)
(output): BertOutput(
(dense): Linear(in_features=3072, out_features=768, bias=True)
(LayerNorm): LayerNorm((768,), eps=1e-12, elementwise_affine=True)
(dropout): Dropout(p=0.1, inplace=False)
)
)
)
)
(pooler): BertPooler(
(dense): Linear(in_features=768, out_features=768, bias=True)
(activation): Tanh()
)
)

BERT(Bidirectional Encoder Representations from Transformers)是一个基于Transformer架构的模型,旨在生成上下文相关的词嵌入。BERT的架构由几个主要组件构成,包括嵌入层、编码器层和池化层。下面是对这些组件的详细介绍:

1. 嵌入层(BertEmbeddings)

  • Word Embeddings: BERT使用词嵌入矩阵将词汇表中的每个词映射到一个固定长度的向量。BERT的词汇表大小为30522,嵌入维度为768。

  • Position Embeddings: 由于Transformer架构本身不具有序列信息,BERT通过位置嵌入将位置信息引入模型。位置嵌入的最大长度为512。

  • Token Type Embeddings: BERT使用特殊的token类型嵌入(也称为segment embeddings)来区分句子A和句子B,特别是在处理句子对任务时,比如自然语言推理和问答任务。这是一个大小为2的嵌入层。

  • Layer Normalization and Dropout: 在嵌入层之后,BERT应用LayerNorm进行归一化,并使用Dropout防止过拟合。

2. 编码器层(BertEncoder)

BERT的编码器由多个BertLayer层组成,通常为12层或24层,具体取决于模型的大小(BERT-base或BERT-large)。每个BertLayer包括:

  • Self-Attention Mechanism: 使用多头自注意力机制,BERT能够从句子的每个词中同时关注其他词。这种机制由query、key、value三个线性变换组成。

  • BertSelfOutput: 自注意力的输出通过一个全连接层(线性变换)和LayerNorm,并应用Dropout。

  • Intermediate Layer: 包含一个带有GELU激活函数的前馈网络。它将768维嵌入扩展到3072维。

  • BertOutput: 将前馈网络的输出缩减回768维,并应用LayerNorm和Dropout。

3. 池化层(BertPooler)

  • Dense Layer and Activation: BERT在池化层中使用一个线性变换和Tanh激活函数来处理编码器的输出。通常,池化层提取的是序列的[CLS] token的向量表示,用于分类任务。

BERT通过其双向编码器架构在语言模型中引入了上下文的全局信息。使用预训练和微调的策略,BERT在多种自然语言处理任务中取得了卓越的性能。其架构中的每个组成部分共同作用,使得BERT能够有效地学习和表示复杂的语言模式。

在BERT模型中,"intermediate"指的是BertLayer中的中间层(Intermediate Layer),它是Transformer架构的一部分。具体来说,它是一个前馈神经网络的第一部分,负责将输入的特征向量进行扩展和非线性变换。以下是中间层的详细说明:

Intermediate Layer 的功能和结构:

  1. 输入和输出

    • 输入:来自自注意力机制后的特征向量,其维度通常为768(对于BERT-base)。
    • 输出:一个更高维度的特征向量,在BERT-base中,该维度为3072。
  2. 线性变换(Dense Layer)

    • 中间层的第一个步骤是通过一个线性层(全连接层)将输入向量的维度从768扩展到3072。这个维度扩展的目的是提高模型的表示能力,使其能够捕捉更复杂的特征和模式。
  3. 激活函数(GELU)

    • 在线性变换之后,BERT使用GELU(Gaussian Error Linear Unit)作为激活函数。GELU是一种非线性激活函数,能够更平滑地处理输入,通常比ReLU(Rectified Linear Unit)表现更优。

中间层是整个BERT层中的一个关键部分,结合了线性扩展和非线性变换,它为模型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表达能力,使得BERT在处理复杂的语言任务时表现卓越。通过这种设计,BERT能够更好地捕捉输入序列中的深层次特征。

这一部分描述了BERT模型中一个BertLayer的具体结构,包括自注意力机制、中间层和输出层。以下是对每个组件的详细介绍:

自注意力机制(Self-Attention)

1. BertSdpaSelfAttention
  • Query、Key、Value线性变换

    • Query: 一个线性层将输入特征向量(768维)映射到一个新的768维特征空间。
    • Key: 类似于Query,Key线性层执行相同的映射。
    • Value: Value线性层也将输入特征映射到768维空间。
  • Dropout:在计算自注意力权重后,应用Dropout(概率0.1)以防止过拟合。

自注意力机制的核心思想是通过Query和Key计算注意力权重,然后用这些权重对Value进行加权求和。这样,每个输入token都能"关注"序列中的其他token,从而捕捉到上下文信息。

2. BertSelfOutput
  • Dense Layer:一个全连接层将自注意力的输出再次映射到768维。
  • LayerNorm:应用Layer Normalization以稳定训练过程。
  • Dropout:应用Dropout防止过拟合。

中间层(Intermediate)

  • Dense Layer:将输入从768维扩展到3072维,这个扩展为模型提供了更大的表示能力。
  • GELU Activation:使用GELU激活函数为模型引入非线性,从而能够更好地捕捉复杂模式。这是比ReLU更平滑的激活函数。

输出层(Output)

  • Dense Layer:将中间层的3072维输出缩减回768维。这一步是为了与输入的维度保持一致。
  • LayerNorm:再次应用Layer Normalization以稳定和加速模型训练。
  • Dropout:再次应用Dropout以减少过拟合风险。

总结

BERT中的每个BertLayer通过自注意力机制、中间层和输出层协同工作,实现了强大的上下文理解能力。自注意力机制使得模型能够关注输入序列中的不同部分,而中间层和输出层通过非线性变换和维度调整增强了模型的表达能力。通过这些组件的组合,BERT能够在各种自然语言处理任务中取得优异的性能。

你可能感兴趣的:(bert,人工智能,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