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数学:差距在哪里

      昨天下午,  这孩子回来说,“什么是和倍?我似懂非懂。”这孩子说话有个特点,成语随口而出。有些词用的还很恰当。比如这个似懂非懂。

  定心一想,我也说不清楚什么是和倍。如果说他是似懂非懂,我则是一点也不摸头绪。

        今天上午, 他上学后,我打开他昨天带回来的书。关于和倍问题是这样解释的: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分别是多少,像这样的应用题,通常叫作“和倍问题。”解决和倍问题,一般是要找出两个数的和以及其对应的倍数和,从而求出一倍数,再求出几倍数。数量关系可以表示为:

两数之和÷倍数和=一倍数

然后是例题。

我看了多次,没弄明白倍数和,一倍数的定义,也没明白这些名词在解题中的作用。

图片发自App

    这难不倒我。我的参考书多。当我打开另一本书时,也是一头雾水。

图片发自App

    都是一个套路:死记硬背名词公式。数学就是这么学的。

  不死心的我忽然想到了《说理解数》博士团队。他们讲过这个问题么?

  一阵倒腾,谢天谢地,丁博士去年七月份讲过这个问题。一个多小时以后,心中豁然开朗,一切已了然于胸。

  丁博没有任何数学术语的描述,也没有任何公式需要背诵。他讲透了这个问题的本质,只要搞清楚“倍”的意思一切都迎刃而解。丁博也画图。但是他的图不一样。当把甲,乙的倍数用同等份分类表达时,甲,乙共有的数分成了几份,一目了然。

图片发自App

      中午这孩子放学回家。我按照丁博的思路把和倍差半的数学问题转述给他。他接受的非常快。昨天那本书上的习题很迅速的解答出来,并且全对。没有记任何数学名词,也没有背任何数学公式。

  同样是学习数学,当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后,数学学习是愉快而高效的。

  同样是数学知识的讲解,一种是本原的回溯,相信孩子的领会力,把孩子当做学习的主体;一种是术语的堆砌,忽略孩子的主动性,把孩子当做学习的机器;两者的差距太巨大太强烈了!

  许多孩子的数学潜能就是被各种不明就里的死记硬背扼杀的。越学越没后劲,根源在于小学时候的智力开发方式错了!

在懂了和倍问题的意思后,再回头看书上的描述,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编数学教材的人是用成人的思维模式代替儿童的认知规律。故作高深的描述人为地加大了儿童认知的困难,除了死记硬背没有其它的办法。丁博士这样讲:

  一个本来可以讲的很简单的问题动不动就用许多名词,术语。好多好多的数学原理实际上很简单,从一个简单的数学概念到一个复杂的数学概念一步一步怎么玩的,才是真正的数学学习。让孩子会,你才牛!用孩子能听懂的方法让孩子会,你才真正牛!

    一定要注重过程。否则孩子就会被结果埋没了!在解题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多种解题方法。方法的多元化对于孩子非常重要。没有方法的比较孩子不会找到自己最舒服的成长点。

    所以,要讲清和倍的问题,必须从最简单的数量与数量之间的关系入手。也就是从最基本的关系一一相等关系入手才是正确的。而教材的问题是跨越了最易理解的问题,直接跳了一步,孩子不懂是人为造成的。

图片发自App

        等量的概念是“倍”的基础。 没有相等的概念,和倍差半无从谈起。

    由衷地感恩《说理解数》博士团队的横空出世!

你可能感兴趣的:(感知数学:差距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