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多得的风味小吃——读杨勇的《家园四书》(笔记4)

身为亳州人,谁不喜欢了解亳州事?读杨勇先生(雅不知)的《家园四书》,相当于走进了亳州,了解她的过去和现在。

《家园四书》总共有四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是一道亳州风味的小吃,让你了解亳州的同时,更能咀嚼出她的美。

《历史书:明月前身》写了亳州诸多历史人物。写得厚重大气,篇篇有铮铮铁骨,文笔刚劲有力,也不乏诙谐,偶有文白相间之处,读来很有韵味,像作者的书法,需得细细地品。它是亳州的肉夹馍,咔吱一口咬下去,满口香。

可惜这本书,在我手里已经几个月了,至今才读完,实在惭愧。因为我没有一次性去饱餐它,怕不消化,失掉了风味。隔三差五拿出来,炫一炫,品一品,岂不更好!

最喜欢读《地理书:流水今日》。

我也热爱亳州的自然风物,就欣喜地跟着作者的足迹畅游几日。

有趣的《骑行记》中“不知道”与“知不道”实在是高深的两重妙境,作者善于生发联想,思辨,字里行间洋溢着自得自负。善思,善行,知行合一。

《履霜》让我看到了人性之美,禁不住唏嘘感叹。

《别记.有非》等文中饱含着作者对亳州人民的深情厚意,也浅浅地溢出了心怀天下而又爱莫能及或者说力不从心的淡淡忧愁。再比如《毙马石与神农坊》既有对亳州文化的无比热爱,也有对故土的拳拳之情。读这一篇心有戚戚焉,被触动了。我从没有认真地了解过亳州的地理状貌、人文景观,现在读到这里,多么像一个久别故乡的人,突然看到了一道家乡菜,在配上亳州的锅盔,思乡恋乡的念想给唤醒了。

《人文书:中宫晚约》主要讲了举办“道乡说道”论坛的事,大多是引文,文笔简洁生动,篇篇落到了重心上,落到了对文字的挚爱上。

道乡说道论坛,是完全惠及大众的公益性活动,杨先生是发起人,办得风生水起。我参加了好几期,每期都收获颇丰。喜欢道德中宫那样的环境,一轮晚月亮亮地悬于苍翠的树隙里,筛下斑驳的光影与柔和的灯光交映,名流雅士侃侃而谈,引经据典,博古通今,听者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每一期都是一次文化的精神之旅。

每期看到杨先生的推介,口水都要流出来了。现在放在了四书之一,亲切之感顿时溢满心怀。

吃饭之前先喝碗撒汤吧,味道清纯馨香,美!

《人事书:青衫记》看着这个标题都觉得可爱,心中立马生出富有诗意的联想种种。别急,慢慢咀嚼,一天吃上那么一两道菜,方能品出个味道来。

正想放下书,可突然翻到后面,看到了《与女儿书》,唤起了我的好奇心,也许有同样的爱子之心吧,一改往日的读法,一口气读完了第四部分。才发觉作者把这一部分放到最后的目的,人总是要回归友情和亲情、回归自我的,我深深地被这一部分打动了。

例如《拍球上楼》,语言朴实有味,把女儿的倔强不服输刻画得淋漓尽致,生动有趣;行文如流水,深深的父爱通过故事的进展间接地表露出来了,杨先生是一个好父亲。

读最后一篇《青衫》,我禁不住笑起来,笑杨先生的痴,可掩卷深思,“痴”字的背后是难以言说的真爱啊!作者对人生的爱之深,对人事的恋之切,我的文字已不能表达读这本书的内心感受了。

我写读书笔记,可能太随意,有啥说啥,只记最深切的感受,觉得这样很好。记笔记是为了加深印象,我不想把读过的书变成无法打捞的回忆,也想确切地知道自己一年能读几本书,以此来督促自己吧!



花牛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可多得的风味小吃——读杨勇的《家园四书》(笔记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