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具身智能(Embodied AI)的概念起源与发展是一个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学术探索历程,其核心思想在不同学科的交叉碰撞中逐渐成型。以下从理论源头、技术奠基、术语演进三个维度展开解析,揭示这一概念的学术脉络与产业价值:

一、理论源头:从图灵的哲学构想到认知科学的具身化转向

1. 图灵的 "感官机器" 设想(1950 年)

在人工智能奠基性论文《计算机器与智能》中,图灵提出了两种智能发展路径:

  • 抽象计算路径:如国际象棋等符号推理任务
  • 具身化路径:为机器配备 "最好的感官",使其能通过物理交互实现学习他特别强调:"如果希望机器能理解人类语言,必须让它具备类似婴儿的学习能力 —— 通过感知和行动与环境交互"(中国计算机学会)。这一设想首次将智能与物理实体的交互关联起来,但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并未形成完整理论体系。
2. 认知科学的具身化革命(1980 年代)
  • 具身认知理论:George Lakoff 与 Mark Johnson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980)中提出,人类认知植根于身体经验(如空间感知、运动控制),而非纯粹的符号运算。
  • 符号基础问题:Stevan Harnad 在 1990 年提出,符号系统的语义必须通过与物理世界的感知 - 运动经验建立联系(如 "苹果" 的符号需关联视觉图像、触觉反馈等)(s

你可能感兴趣的:(具身智能: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