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U典型死锁场景分析

代码片段:

xa_lock();

xa_for_each() {

RCU_free(item);

}

xa_unlock();

这段代码存在潜在的RCU(Read-Copy-Update)死锁风险。让我们分析原因:

  1. 问题场景

    • xa_lock() 获取了锁

    • xa_for_each() 遍历XArray元素

    • 在循环中调用RCU_free()释放元素

    • xa_unlock() 释放锁

  2. 死锁风险

    • RCU的核心理念是延迟释放内存直到所有读者完成访问

    • 如果在持有锁的情况下调用RCU_free(),而另一个CPU正在等待这个锁但同时又持有RCU读侧临界区,就会导致死锁:

      • CPU A持有锁并调用RCU_free()

      • CPU B持有RCU读侧临界区并尝试获取锁

      • RCU_free()需要等待CPU B退出读侧临界区才能释放内存

      • CPU B需要等待CPU A释放锁才能退出读侧临界区

  3. 解决方案

    • 最佳实践是不要在持有锁的情况下调用RCU_free()

    • 可以改为:

      xa_lock();
      xa_for_each() {
          // 收集需要释放的指针到列表
          list_add(&to_free, item);
      }
      xa_unlock();
      
      // 在锁外批量释放
      list_for_each() {
          RCU_free(item);
      }

这种模式避免了在持有锁时执行可能阻塞的RCU操作,符合RCU的设计原则。

你可能感兴趣的:(java,开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