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始终要靠自己,才能活得漂亮

文/小文有话说

1

他家境殷实,父母对他疼爱有加,只有成绩好,其他一律不需要他插手,他为了赢得父母开心和宠爱,努力保持成绩优异,曾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是同学中的学习榜样。

高考前所有人对他报以非常大的期望,为了考好不辜负亲朋好友的期望,他不断给自己加压,承受高压的他高考失利了,让他与重点大学失之交臂。

他不愿再承受复读所带来的重重压力,独自一人拉着行李箱来到外省的二线小城,读着以前家人和老师都看不上的二本院校。

刚到学校他心里落差感涌上心头。这里没有重点大学学习氛围,没有几百万藏书高大上的图书馆,没有大城市那样便捷的交通。

2

他大学的室友们,因为高中长期压制,到了大学就像解放一样,随心交友,玩游戏,逃课旅行,人是环境的产物。

室友前几次叫他,他拒绝了,后面也是实在不好意思,毕竟住在同一屋檐下,他也渐渐加入他们的队伍。

大学毕业找工作,除了手里的一张毕业证,就只剩一脸茫然的自己,多次面试失利后,他打电话给了最亲的父母。

父母说,在外漂泊还不如回家发展,家乡多好,到时候有什么事也好有个照应,他动摇了,在家人的关系下,他最后在老家找了一份安稳的工作,一直做了下去。(以下简称故事一)

都说高考能够决定一个人命运,看了这个故事,你信了吗?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个故事。

3

他从小生活在四线小城,家里起早贪黑做点小生意,他从小就古灵精怪,不爱学习,小升初两门科目考了2位数,初中是家人找关系塞红包才进去的。

然而,他并不领情,正值初中叛逆期逃课,写假请假条,玩游戏,早恋样样有模有样,就是学习成绩一直保持稳定中下游水平,初三考完试,分数线远没有达到城里高中的标准线。

家人将决定权给他,是选择跟父母一起起早贪黑做小生意,还是选择读书,年少轻狂的他决定做事又自由,又有钱花,比读书有意思多了,他选择了前者

4

但是做了1个月就后悔了,每天4点起床,生意好下午3点就下班了,生意不好得弄到晚上7点左右,他顿时知道没有学识,这只能一辈子这么下去,也不是自己想要的。

距离开开学还有1个月,他决定找父母谈谈,跟父母商量后,城里学校上不了,只能到偏远镇上读高中,从哪以后,他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第一个学期就被评为“三好学生”,这是他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一来这边就能当上“鸡头”,后来分析才知道。

他虽说在城里成绩不好,但是教育资源还是比镇上要好,有一定基础,自然有优势。

他要求不高,最后如愿考上全国综合排名的最好专科院校,在大学室友玩游戏时,他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出去兼职提前积累经验。

当同学还在为写简历发愁时,他已经在一家自己喜欢的公司转为正式员工了,一直保持努力和上进心。(以下简称故事二)

5

两个故事的主人公相比,故事一无论家庭,能力应该更有优势,但最后却失意回乡,故事二是我们生活中非常普通的家庭,但最后他却能够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这是为什么呢?是什么决定了他们不同的人生轨迹?是高考,还是机遇?

我认为真正决定他们不同的人生轨迹的是他们自己,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

故事一主人公,从小是把对于自身满足感放在外在,为赢得父母的开心和宠爱而学习,他根本不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也不知道学了有什么用,属于观光式学习。

6

他害怕拒绝影响他与室友关系而选择一起玩乐,为得父母安心而回家工作,他丝毫没有觉察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学习能够给我自身带来些什么。

可能现在是取悦的父母,将来是取悦伴侣,再后来取悦老板,取悦你觉得重要的人。

这样下去你会非常的累,要知道,不管你做什么,都会有人说你好,同时也有人说你的不好,观光式学习讲解按部就班。

就像前几年非常火爆的《雇佣人生》短片中的所有被生活安排人一样,所有人像机械一起的工作与生活,没有任何意义(没有看过可以去看下视频)。

7

而故事二主人公,从小就以自己决定对方式在探索,虽然这个期间有老师或父母的干预,但是他依旧是自己主人,在学习和做生意之间,自己做出生活的选择。

在选择后努力践行,践行反思自己的生活,为自己生活的主动权,及时主动的沟通,做出人生决定性改变,读书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

在他人浪费时间去玩乐时,他主动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不为他人而活,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

这让我想到史蒂夫·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积极主动的习惯,倡导我们应将重心放在自己的影响圈上,而不是关注圈上。

所谓影响圈,就是那些你知道,并且你能进行改变的事情,而关注圈,就是那些你知道,但是你不能进行改变的事情。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说到:“一旦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就成了危险人物。”

我们始终要靠自己,才能活得漂亮。

让自已变的更好,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因为你点个赞和关注,会让我开心好几天~~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始终要靠自己,才能活得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