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0《手指》教材分析(三)

文本内容解析

1.课文内容分析

《手指》是丰子恺先生的一篇散文。文章生动地刻画了五个鲜明的手指形象,令读者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人,进而懂得“团结才有力量”的道理。手指本是寻常之物,作者却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和拟人化的手法,把它们写得灵动鲜活,富有生趣。

课文内容结构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总起全文,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具体描写了五根手指的姿态、作用和性格。

第2自然段:先从形体、构造等方面描写大拇指的样子,然后说明其貌不扬的大拇指在五指中是最肯吃苦的,并以举例的方式写大拇指的吃苦耐劳,而且它还从不好大喜功。

第3自然段:写了食指的姿态和作用,举例说明了食指做的工作多而且复杂。

第4自然段:写了中指因为所处的独特位置,所以有“曲线优美”的姿态和“养尊处优”的地位,但实际做事时却出力不多。

第5自然段:写了无名指和小指的姿态和作用,说它们“体态秀丽,样子可爱”,然而能力却是最为薄弱的。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文章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并阐明了一个道理,即人群的全体就如同五根手指,团结才有力量。

2.寓意渗透其中

作者对五根手指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和精心的刻画,目的是由物及人,揭示其中蕴含的道理。文章最后一段,作者首先表明自己的态度,即五根手指虽有差异,自己却无爱憎在其中,照应文章开头部分对五根手指的概述。接着阐释道理,启发读者从五根手指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人——有的人如大拇指般,其貌不扬却吃苦耐劳;有的人如食指般勇于探险、机敏能干;也有的人如中指般相貌堂皇、养尊处优,或是像无名指和小指一样能力薄弱。但无论如何,每个人都有其无法替代的作用。尽管作者写作本文时有特定的时代背景,但文章中传达出的团结起来才有力量的道理,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

3.语言风趣幽默

本文的语言十分风趣幽默,从外形到作用,将小小的手指刻画得栩栩如生。比如,第2自然段中,作者描写大拇指的形状是“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这样一来,原本没有生命的大拇指变得就像生活中能够见到的人一样,让人感到亲切;举例写大拇指的作用时,“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顶住”等词语营造出了场景的急迫、局促之感,大拇指的劳苦形象就此生动了起来。又如,第3自然段写食指的作用,“全靠”“都要”“最多等词语,十分夸张地表现出食指勤奋卖力、敢于探险、不怕牺牲的形象,读起来趣味盎然。再如,作者还由中指、食指和无名指,想到故事中的人物—关公、关平、周仓,既写出中指高高的样子形似高大威武的关公,也表现出三根手指的关系神似关公与他身边两位形影不离的左膀右臂。寥寥几笔,那“曲线优美”“养尊处优”的中指形象就显得格外现货,富有趣味。此外,写无名指和小指时,夸张地写他俩的作用之小,说“能力薄弱也无过于他们了”,读者只要联想到实际生活中两根手指的情况,便会不由得会心一笑。类似的风趣语言再文中比比皆是,作者诙谐幽默的写作风格可见一斑。

4.语言表达方式多样

本文语言表达的方法多样,感染力强。最为典型的是全文将手指这一寻常事物当作人来写,赋予他们各自鲜明的外形特点和性格特征。以大拇指为例,文中写大拇指吃苦耐劳,但是有讨巧的事时,却“只能呆呆站在一旁”,他那无奈、发愣失神的样子,就像生活中的人,极其逼真,活灵活现。写其他四指也用了类似的手法,惟妙惟肖,富有活力。除此之外,文中还把手指当作其他事物来写,比如,将无名指和小拇指说成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形神兼备地表现出这两根手指大多只参与“这等享乐的风光事”,很是有趣。

你可能感兴趣的:(590《手指》教材分析(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