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史23/09||退避三舍

晋献公生了五个儿子——申生、重耳、夷吾、奚齐和卓子。

晋献公年老时宠爱骊姬,要把他和骊姬生的小儿子奚齐立为太子,杀了太子申生,重耳和夷吾分别逃到了别国。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死了,晋国发生内乱。重耳的弟弟奚齐和卓子先后做了国君,都给大臣们杀了。

秦穆公就帮助逃到秦国的夷吾回国做了国君,就是晋惠公。晋惠公当上国君后跟秦国闹翻,又杀反对他的人。有人就指望公子重耳回去做国君。

晋惠公怕重耳回国,便打发人去行刺重耳。跟随重耳的狐毛、狐偃接到父亲传来的信息,赶快去告诉重耳。重耳跟大伙儿商量,决定逃到齐国去。

去齐国得经过卫国。卫文公吩咐管城门的人不许他们进城。重耳和大伙儿只好绕到五鹿,几经周折才到了齐国。齐桓公摆酒接风,叫他们安心住下。谁知没多久齐桓公死了,齐国也起了内乱。他们只得去投奔宋襄公。

宋襄公刚吃了败仗,大腿受了伤,正在害病,就派公孙固去迎接,也像齐桓公那样待他们不错。可公孙固告诉重耳的随从狐偃,宋国没有能力护送公子回国。

他们也只能离开宋国,到了郑国。郑国的国君认为重耳是个没出息的人,便不理他。他们只好去了楚国。楚成王把重耳当做贵宾,还用招待诸侯的礼节去招待他,两个人做了朋友。

重耳对楚成王说:“我真不知该如何报答大王的恩典。要是我能回国,愿意跟贵国交好;万一发生战争,我就退避三舍。”

古时候行军,三十里为一舍。

楚成王的大将成得臣一听,觉得重耳将来一定会忘恩负义,就劝楚成王杀了他,楚成王不肯。

重耳拜别了楚成王,到了秦国。

秦穆公原来立重耳的弟弟夷吾为晋惠公,晋惠公的异母姐姐是秦穆公的夫人。但晋惠公即位后却发兵打秦国,失败后,割让了五座城给秦国,把太子圉送到秦国做抵押。秦穆公就把女儿怀嬴嫁给公子圉。

可是公元前638年,公子圉又偷偷地跑回接替君位去了。第二年晋惠公一死,公子圉做了国君,就不跟秦国来往了。

秦穆公很后悔,决定另立重耳为晋国国君,先把他从楚国接来,并把原来嫁给圉的女儿怀嬴改嫁给圉的伯父重耳,表示友好。

公元前636年,秦穆公发兵替女婿重耳打进晋国去,还亲自率领百里奚等文臣武将护送公子重耳回晋国。到了黄河边,秦穆公分一半人马护送公子过河,自己留下一半人马在黄河西岸作为接应。

他们过了黄河,接连打胜仗,公子圉逃了。晋国的文武大臣便迎回公子重耳,立他为国君,就是晋文公。

晋文公安定国内后,采取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政策,晋国的国力很快就上升了。正在此时,周襄王的异母弟太叔带勾结翟人杀进京城;周襄王逃到郑国,派人去向各诸侯国求救。

晋文公见在各诸侯国中显示自己实力的机会来了,便立即亲自率军前去勤王。公元前635年,晋军将周王迎回洛邑,并杀死了太叔带。

襄王将京城附近的温、原、阳樊、攒茅四地封赐给了晋文公。晋国得了四地,它的国土扩大了,可以直通太行山之南,它在诸侯国中的威信也大大提高了。但是晋文公并不满足于此,他要像齐桓公那样称霸诸侯。于是,文公努力扩充军队,将原来的二军建制扩充成上中下三军。

当时的军队建制,小国为一军,中等国家有二军,只有大国才有三军。

公元前634年,楚成王拜成得臣为大将,纠集陈、蔡、郑、许四国军队进攻宋国。宋成公马上派公孙固到晋国求援。

晋文公有些为难。宋国在他流浪的时候,待他很好,现在有急难,应该去救援;但楚成王在那时待他更好,难道就这么去和楚国打仗吗?他就召集群臣们商议办法。

新提拔的将军先轸说:“楚国强横中原,觊觎霸权,早晚要与咱们刀兵相见的;这是我们在诸侯中建立威望的良机,不能坐失!”

“那么,如何去解宋国之围呢?”文公又问。

狐偃说:“曹、卫两国与楚国关系密切,卫国最近还同楚国结了亲。我们如派兵去攻曹、卫,楚军必然来救,宋国的围就可以解了。”

晋文公同意了这个方案,就任命先轸为元帅,于公元前632年,出师南渡黄河,攻克了卫国的五鹿。

这时楚军已打到了宋国的都城睢阳,忽然接到卫国告急的消息,楚成王只好留成得臣围困宋都,自己率军去救卫。军队走到半路上,又得报曹国都城已被晋军攻下,曹君也被俘虏了。楚成王于是决定暂时撤回军队,不去与晋军硬拼。

楚成王回国后,又派人去通知成得臣撤回围宋的军队。成得臣是个十分勇武又骄傲的将军,他觉得宋都被围了这么长时间,马上就可以攻破了,怎么能功亏一篑呢?

楚将宛春向成得臣献计说:“我们可以派人去与晋军谈判,只要他们恢复曹、卫土地,我们就撤了宋围。这样,主动权就在我们手里。如果他们不答应,宋国人要怨恨他们;如果答应了,我们也不吃亏。”

成得臣见可以不战而占便宜,觉得这办法倒也不错,就派宛春去见晋文公。晋文公将计就计,先告诉曹、卫两国国君,说愿意恢复他们的国家,条件是要他们与楚国断交。同时又将宛春扣起来,以激怒成得臣。

果然,成得臣气得暴跳如雷,誓要与晋文公拼个你死我活

于是,成得臣下令撤去围困睢阳的军队,立即去进攻晋军。

楚军前队刚与晋军接触,晋文公就下令撤退。晋军撤了三十里,楚军就紧追三十里。晋军再撤,楚军再追。直到晋军退了三舍(九十里),退到了城濮,晋文公才下令扎营。

这时晋军共有兵车七百乘,士兵五万多人;秦、齐、宋三国的援兵还不包括在内。楚军虽然包括陈、蔡、郑、许四国的军队,数量上不算少,但他们长期伐齐围宋,已很疲劳。战前,楚将斗勃劝成得臣说:“既然晋军退避三舍,我们就此退兵,也算有面子了。”

但成得臣还是一意要战,并派人向晋文公送去了战书。

晋文公给成得臣写了回书,说自己没有忘记当年受过楚君的恩惠,所以这次退避三舍,不敢与将军对阵。如果将军一定要战,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战场上见吧!

成得臣的军队遭到晋军两面夹击,最后被层层包围,亏得成得臣的儿子成大心一支画戟十分厉害,才杀开一条血路,保护成得臣突围出去。

成得臣回到楚国,自知没法向楚王交代,就拔剑自杀了。

晋文公率大军班师回国。刚渡过黄河,就得悉周天子要亲自前来劳军。于是他马上下令军队停止前进,并命在践土快速建筑行宫,接待周王;同时通知各路诸侯都到践土会齐。

一个多月以后,各路诸侯也纷纷来到。会上,晋文公向周天子献了俘获的楚军车马;周襄王封晋文公为“方伯”,同时授命文公可以代替周天子讨伐越轨的诸侯。

最后,到会的诸侯歃血为盟,并推晋文公为盟主。

你可能感兴趣的:(先秦史23/09||退避三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