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洞竞争篇:从网络关系的视角重新理解竞争

01 社会资本是竞争中获胜的最后仲裁者

一个企业的利润由什么决定? 很简单,利润 = 投资 x 回报率。

这个公式中,“投资”部分是人可控的,包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回报率”常包含运气、环境、政策等我们无法控制的因素。

但是,还有一种很重要的回报率因素,它既可主观去争取,但又要依赖客观因素,而且还总是不能被摆上台面来探讨。这个因素就是“关系",也就是罗纳德·S.伯特教授说的第三种资本:社会资本。

罗纳德·S.伯特教授在他的《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一书,把平时这种摆不上台面的“关系”进行了量化,他认为:

进入竞争场的玩家至少要有三种资本。第一,金融资本,包括现金、信贷渠道等;第二,人力资本,即玩家的素质,包括颜值、健康、能力等;第三,社会资本,即与其他玩家的关系。

细读完他的书后,我认同他的洞见:社会资本是在竞争中获胜的最后仲裁者。

这里,社会资本中最重要的概念就是“结构洞”,结构洞是什么? 结构洞就是在网络中能连接各方玩家的一个桥梁。我在上一篇《结构洞概念篇:请关注你身边的“洞”》中提到:结构洞是用来描述非重复关系人之间的断裂,并用一个老爸空手套白狼为儿子找媳妇的段子来说明结构洞。

老爸通过结构洞,实现空手套白狼

本文继续解读伯特《结构洞》这本书,通过深刻理解竞争与结构洞的关系,明白在竞争中“搞关系”不仅是认识人那么简单,关键在于你是否通过“搞关系”占据了竞争场中的“结构洞”。


02 结构洞是重要的社会资本

相对于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最大不同是什么呢?

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是竞争场中玩家的属性,而社会资本并不属于个体属性,而是至少两个以上人的关系,是你在网络中的位置优势,结构洞就是网络位置优势的体现。

伯特教授总结了美国 77 个市场在过去 20 年的跟踪调查,站在市场生产者角度上,评估该市场与各类供应商市场(上游)、消费者市场(下游)的交易网络关系,形成了如下重要结论[1]:

结构洞给生产者带来的机会和约束与其边际利润显著相关。

边际利润与受到网络约束的程度显著相关

图中,纵坐标代表生产者的边际利润,图中上半部分,横坐标是生产者之间存在结构洞造成的约束(衡量指标是1-O),图中下半部分,横坐标是供应商、消费者之间的结构洞缺失造成的约束(衡量指标是 C)。我们看到,生产者之间的结构洞吞噬了边际利润,供应商、消费者之间缺乏结构洞,也降低了边际利润。

衡量一个玩家是否富有结构洞可利用,伯特先生定义了一个关键指标,叫“结构自主性”,结构自主性指标把以上测量的两个指标(即 1-OC)结合起来。简单来说,高的结构自主性就是玩家自身周边没有漏洞(结构洞),而对方玩家周边的有很多可被利用的结构洞。

如果你被结构自主性的 1-OC 绕晕,不要紧,我也被绕晕过,下面进入实际案例分析一下竞争场中的机会和约束,就清晰了。


03 离开位置去谈竞争是无意义的

我们可以用一个图来展示生产者 i 在市场中的机会和约束,图中的大圈表示行业圈子,里面的小圆点代表一个具体的公司或消费者个体。

如何分析自己的竞争场

左图的生产者为什么会存在机会?它所在的网络有如下特点:(1)生产者圈子内部比较团结,没有结构洞;(2)消费者圈子-供应商圈子之间没有关联,存在结构洞;(3)消费者或供应商圈子内部无关系,也存在结构洞。典型的就如烟草市场,烟草公司之间有一种很强的关联关系,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就是:当年的禁止烟草广告政策并不是国家要求推出的,相反是美国烟草巨头们联合起来,一起推动了“禁止烟草广告”,这一举措大大削减了烟草公司自身的广告花费,提升了整个行业的利润。同时,烟草行业下游的零售、消费者市场基本不与上游烟叶种植商发生关系,他们之间也存在很深的结构洞。你看,对于烟草公司来说,他们的上、下游存在结构洞(对手玩家存在丰富结构洞),而他们自己则是一个高门槛的有效联盟内(自己没有结构洞),这样的行业拥有很高的结构自主性,他们的利润也就更高。类似的行业还包括钻石行业、医药行业、金融行业等。

右图的生产者则受到很大的约束,他所在的网络结构正好与左边的相反,这种网络中竞争激烈,约束很大,利润较低。典型的就如餐饮行业,餐饮行业圈子内,他们之间没有联盟,同时有着激烈的竞争,消费者可以货比三家。他们的上游食材供应商和下游的消费者,是相互关联的,消费者甚至也经常会直接买食材自己做饭,食材市场价格相对透明,因此,对于餐饮公司来说,供应商、消费者市场之间并没有多少结构洞,他们的结构自主性较低。每当我们想吃饭的时候,总是以为做餐饮很赚钱,但是餐饮业背后是冷冰冰的数字:开业一年后还活着的,不超过50%,来自美团的统计数字表明,北上广深每月有10%的餐饮企业关门,这还是以前的统计数字,今年疫情的数字可能更加惨淡。还有不少行业也是类似这样自主性偏低的,例如电子产品、运输等行业、钢铁行业等。

火爆的餐饮业背后是冷冰冰的数字

市场供求理论告诉我们,只要供不应求,就会产生利润。那么,这里的关键是利润到底会归谁?结构洞思维告诉我们,是由生产者在网络中的结构自主性决定的,生产者结构自主性更高,就能占有更大比例的利润。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洞见:钻石并不稀缺,但是全世界的钻石都被几家寡头所垄断,更多的利润归于生产者(钻石公司);餐饮行业看似很火爆,但是更多的利润却让给了消费者,大家都知道,商家竞争,受益的就是消费者。

由此看来,结合网络位置去看竞争,才容易获得竞争利润的洞见:利润是由生产者在供应、生产、消费网络中的结构自主性决定的


04 竞争的核心是基于位置的动态竞争

我们可以用结构洞的思维来解释很多商业场景:有的企业突破了上、下游市场的约束,通过垂直整合,把市场的上、下游变成自己的一部分,减少了上下游谈判的不确定性,当这类巨无霸集团面向最终消费者,就有很高的结构自主性,这就是“垄断”,就如钻石大佬;还有的企业为了摆脱网络中缺乏结构洞的约束,在市场上找到还没有被发现的结构洞,连接起了两拨本来无法关联的人,这就是“蓝海”,就如当年的淘宝网。

无论是垄断还是蓝海,都饱含者丰富的结构洞,结构洞的信息利益和控制利益为玩家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机会,这就形成了“躺赢”,这是我们梦寐以求的状态!

“躺赢”是很舒服,不过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很快就会因为结构洞突然消失而付出代价,因为结构洞不是静态的概念。这世界上,总有聪明的企业家,在不断地寻找结构洞,你已有的结构洞迟早会面临竞争。

这就如你舒服地开着车在路上行驶时,旁边追上来了一部车跟你并行,你开始会加速或减速避开他,但对方也同步加速或减速一直跟你保持并行,你就会感到极度不爽甚至愤怒,最终你会随着全身肾上腺素的分泌,一脚地板油踩下去脱离这个状态。

我们的人生就是这样,当你舒服地“躺赢”在结构洞里的时候,总会有擅于思考的人来填平你的结构洞。美国从来就比中国强大很多,但是在市场上合作共赢一直是主旋律,这并不代表美国不屑与你竞争,当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可以通过和中国的交易获得利益时,那么中国就是在填平美国老大原来在全球可以“躺赢”的结构洞位置,这时候,美国老大就要毫不客气地把你打压下去,这就是竞争,竞争并非是表面上看到的玩家之间的能力对比问题,而是关系的问题!

竞争是关系问题,而非玩家本身的竞争

我们总想在找到路子后一劳永逸,但是世界偏偏不让我们这么做,在竞争中,我们既要守护自己的结构洞,更要不断地去搭建新的结构洞。结构洞思维让我更加明白,改变并不是盲目的,而是要通过构建新的结构洞,让自己保持机会。在改变的过程中,你在跟谁关联?你如何跟别人关联(关联路径)?你又是哪些人之间的排他性通道?

---END---

参考文献:
[1] 罗纳德·S.伯特,《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

扩展阅读:
[2] 澹泊者的修炼笔记,《结构洞概念篇:请关注你身边的“洞”》

你可能感兴趣的:(结构洞竞争篇:从网络关系的视角重新理解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