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动机》:奖励会伤人,从何而来

有个妈妈问连岳:

沪漂的她,是单亲家庭,养育两个女孩。有房,但没落户。

大女儿在市重点高中就读,成绩优异,马上面临高考。女儿表示想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这个学校,但因为这所大学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学费加开销,一年15万打底。

如果想满足大女儿的愿望,必须把目前所住的两居室换成一居室。

妈妈比较犹豫,因为房子是她们娘仨唯一值钱的资产,置换后,不仅生活质量会变得很低,生活也会很被动,没有退路。

妈妈内心很抗拒,但女儿认为,母亲应该全力支持她实现梦想。

连岳在回信中写道:

孩子不善良的念头,就是思想中的癌细胞,不能养大它。别认为这次满足她,她以后就会变好。不善良的念头一发现,就要掐掉它。就像癌症早期发现,及时治疗,都不是事。放任不管,到了晚期,往往就没办法了。

孩子有奖励才努力,没有奖励就没有任何动力。

但奖励随着孩子的长大,期望值也越来越大,直到父母无力承担的地步。

形成恶性循环。

在现在奖励机制满天飞的教育理念里,如何推动内在动机,让孩子获得自主掌控人生的力量呢?

《内在动机》这本书,向我们提示了答案。

这本由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心理学与社会科学教授爱德华•L•德西和《纽约时报》科学和健康版的前编辑理查德•弗拉斯特两位作者合著而成的书,为人们阐述了“自我决定论”的理论构建。

运用这个理论,不仅能有效地增强人们主动创造力,还能大大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和绩效水平。

这个著名的理论已经广泛应用在教育、医疗、育儿、体育等诸多领域。

书中,最颠覆我们认知的重要理论,就是——奖励会伤人。

01.

很多人会纳闷:现在不是提倡全民奖励机制嘛?

娃娃考试考好了,奖励。

做一次家务,奖励。

甚至,举办活动只要去参加,总有一些奖励。

有了奖励,参与的积极性不是更好吗?

但作者在书中说,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

从动机角度来说,有了奖励,我们的动机就停留在奖励上,而不是内驱力。

有一个特别典型的故事:

一个在小乡村休养的老人,总在他家门口追逐打闹的孩子,吵得他没法好好休息,并且屡禁不止。

老人想了一个办法,叫来了孩子们,说:谁叫的声音最大,谁的奖励就越多。

一开始,他每天根据孩子们的吵闹情况,给予他们钱的奖励。

孩子们拿到奖励,闹得更起劲了。

过了一段时间,老人对孩子们说,现在他没有那么多钱了,只能减少对他们的奖励。

孩子们尽管不乐意,但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因为奖励虽少,总还是有一点儿。

只是继续吵闹的孩子们,明显少了之前的劲头。

又过了一段时间,老人说,他的钱都用完了,不能再给奖励了。

这时,孩子们已经适应了有奖励的吵闹,听到这里,都认为:不给钱谁还给你叫呀~

于是,没有孩子愿意去老人家门口吵闹了。

智慧的老人运用了心理学的动机理论,终于找到了安静休养的方法。

这也是大名鼎鼎的“德西效应”。

孩子们的吵闹,本来是发自内心的快乐,属于内部动机。

老人用奖励间接地去操控后,就打破了这种内部动机,把原本“快乐的玩”,变成了外部的“为了奖励而玩。”

也就操控了孩子们原来自发性的发自内心的行为。

02.

最初,“德西效应”的提出,引发了心理学界的一声激烈的争论。

“德西效应”打破了传统行为主义认为的,人类需要激励才能积极去学习、上班等。

但德西教授在观察中发现,两三岁的孩子,无论在家还是在幼儿园,都会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动动这个,摸摸那个,没有厌倦的时候。

但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到上了小学后,逐渐就变成了被动去学习?

孩子们缺乏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做家务就更是免谈。

原来,孩子的初始世界,因为好奇心的驱使,总是会主动去探索世界,学习新技能,他们勇敢尝试,不怕失败。

这些,无一是为了得到奖励而做的。

于是,1971年,德西教授设计了一个实验。

他拿来一种在当时被誉为“世界上最好的方块游戏”——索玛拼图益智游戏。

这种用特定的小方块,来拼成种小动物的游戏,深受学生们的喜欢。

然后,他随机抽取两组学生来玩,并将实验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两组学生拼图时,都没有奖励。

第二个阶段,是他只给其中一组学生每人奖励1美元。

第三个阶段,是在实验中途休息时,暗中观察学生的行为。

结果显示,得到奖励的学生,休息时不再碰游戏;没有奖励的学生,休息时仍然孜孜不倦地玩游戏。

德西教授在做过几个类似的实验后,得出一个结论:

当人类在进行愉快的活动时,给予奖励反而会减少自发的吸引力。在某些情况下,当人类在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增强工作动机,反而会降低工作动机。

但理论提出后,引爆了心理学界的内部纷争。

1994年,青年心理学家卡梅隆查阅了100多项实验结果,得出:大多数的奖励是无害的,奖励还能促进创造性。

这场持续了6年的学术之争,最终在德西教授对过去30年128项的实验进行分析、撰写,出具了一份非常完善的、堪称心理学界经典的研究报告后,才一致得到业界人士的认可。

最终,终结了这场争论,也树立了“德西效应”的“外部奖励确实会削弱内在动机”的结论,捍卫了德西教授在动机领域的权威地位。

03.

解开了影响了人们的内在动机,削弱内在动机的激励的面纱后,我们就可以正确使用奖励方法,避免造成“德西效应。”

拿让多数老师和家长头疼的孩子自发性的学习来说。

当孩子还没有形成自发性学习的内在动机时,我们可以给予适当的激励,这样能够有效提升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如果孩子本身就对学习或者其它事物很感兴趣,就没有必要给予奖励,这会显得画蛇添足。

那么,如何来把握这个奖励的度呢?

首先,是引导。

让孩子从内心接受事物。

比如,如果孩子不想刷牙,那么,可以通过一些经典绘本,如《鳄鱼怕怕,牙医怕怕》等,让孩子意识到,牙齿是我们很重要的朋友。牙齿被虫子吃掉的话,就会又疼,又吃不了东西,从而认识到刷牙的重要性。

或者,通过做游戏的方式,来增加刷牙的趣味性。

从而养成刷牙的好习惯。

其次,我们要明白,奖励是为了养成好习惯,而非奖励本身。

我们可以跟孩子约定一个奖励规则和奖品。

比如,认真完成作业,就可以去小区玩一小时,或者看半小时的电视等。

让孩子参与到制定奖励的过程中来,可以激发孩子当家作主的积极性,也就更愿意去完成他自己制定的计划。

当然,我们要适当设置奖励的频率。过于频繁的奖励,反而会让孩子失去新鲜感,无法起到促进的作用。

最后一点,非常重要的是,达到我们的预期期望值后,可以循序渐进地退出奖励机制。

我们可以在孩子能自发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任务后,设计一个“完结小仪式”,增加仪式感,让孩子更深地感受到过程的美好和制定计划的意义。

04.

妥善地运用“德西效应”,在孩子没有形成自发性学习的内在动机时,给予一定的奖励。

在活动本身已经能够引起孩子兴趣的时候,就无需给予奖励。

当孩子从内心形成动机后,就可以退出奖励机制。

时刻不要忘记:奖励的初衷,是养成好习惯,享受过程的美好。

在奖励机制进行的过程中,肯定也会有一些阻碍和度的把握。

著名方法学家、国际职业培训师吴甘霖说:方法总比问题多。

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你总有合适的方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在动机》:奖励会伤人,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