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的证据---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9

达尔文,知道得少,但懂(理解)得多。 

这真是一句很有意思的话。

首先,需要理解“理解得多”是什么意思?

书中说我们经常将理解表述为“深入”的或“有深度的”,使之区别于浅层次的认知目标---知道。学习者必须在表面下挖掘,揭示不易发觉的核心观点。所有这些内涵强调的都是要透过表层,挖掘隐藏在内部的精华。我们无法通过灌输概念使其被理解;我们必须揭示它们的价值,事实上,这些概念正是探究和讨论的结果。

从这段话的描述当中,让我想到一个概念,书读得多,不一定悟得多。数学前辈王永先生曾说,自己并不是一个书读得多,读得快的人,他觉得自己读书慢而且少,但每一次读书,他都想得很多。我是很认同这样的感觉的。特别像现在的快书时代,我的桌前书越积越多,我真的有种翻不完的感觉。因此,特别希望有可以滤书神器,让我只看到有用的,对我有帮助的部分。

或许,也是在这样的心理作用下,对于快读也慢慢地有了一些小心得。但对于一些大家的文字,有时必须一个字一个字地细嚼慢咽。只是这样,还不够,就有了现在的文字积累。

它有两个特别重要的功能,一是可以回看内容,在我看来,它是最重要的。二是可以梳理当时的思考,可以使我的现有思考与作者进行自我内部的对话,与自己进行对话。这大概就是深度思考的浅层次。深度思考再深一层,我认为是需要进行有证推理与验证的。

因此,对于书中的“事实上,这些概念正是探究和讨论的结果。”是相当认可的。惟有对概念进行了再重组、再探索、再总结、再表达,我认为才能够达到对概念的深层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理解的证据---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