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第九章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

2020年2月16日

正月二十三

第一节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一、制定教育方针

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力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二、颁布壬子癸丑学制

1912-1913年。

(1)学制体系:三段四级。初等教育分为初等小学(4年,义务教育)和高等小学共七年,法定入学年龄6年。中等阶段4年,专门设女子中学。高等教育设大学,分预科、本科、大学院三个层次。学制总年限为17-18年。小学之下,蒙养园和大学之上的大学院,不计入学制年限。师范学院,实业学院。

(2)壬子癸丑学制与癸卯学制相比,有很大的进步:学制总年限缩短了三年。相对毕业生奖励科举出身,大学不设经科,消除教育中的封建性和等级性。女子具有与男子平等的法定教育权,男女儿童都要接受义务教育,初等阶段创男女同校突破了封建礼数,对女性的限制。 不采纳清末中学文实分科的做法,取消高等学堂,只设大学预科。一年为三个学期。课程上取消忠君尊孔的课程,增加自然科学和生产技能的课程,改进教学方法,反对体罚,使教育更加联系儿童,实际适应儿童身心发展。

缺点:中学学制太短,且偏重于普通教育而轻视职业教育。


第二节蔡元培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一、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养成共和国民健全的人格

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

二、改革北大的教育实践

1.抱定宗旨,改变校风。

第一,改变学生的观念。

第二,整顿教师队伍,延聘积学热心的教员。

第三,发展研究所,广积图书,引导师生研究兴趣。

第四,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

2.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

3.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4.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

第一,扩充文理,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

第二,沟通文理,废科设系。

第三,改年级制为选科制。

我国高等教育近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三、教育独立思想

(1)教育经费独立。

(2)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

(3)教育行政独立。

(4)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


第三节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和教育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促进教育观念的变革

(1)教育的个性化。

(2)教育的平民化。

(3)教育的实用化。

(4)教育的科学化。

废科读经,恢复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

教育普及有所发展。

学校教学内容的改革。

二、平民教育思潮

真正解决平民教育问题,必须先解决经济和政治制度问题。

把平民教育视为救国和改良社会的主要手段。

三、工读主义教育运动

四、职业教育思潮

五、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六、勤工俭学运动

七、科学教育思潮

八、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第四节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验

一、现代西方教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设计教学法,文纳特卡制,道尔顿制。


第五节1922年新学制,壬戌学制。

一、新学制的产生过程

二、“新学制”的标准和体系

1.新学制的七项标准

1.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

2.发扬平民教育精神

3.谋个性之发展

4.注意国民经济

5.注重生活教育

6.使教育易于普及

7.多留各地伸缩余地

学制体系“六三三”分段标准

三、“新学制”的特点

(1)第一次,依据我国学龄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

(2)初等教育缩短小学年限,更加务实合理,利于普及。幼儿教育,确立了地位。

(3)高等教育缩短年限,取消大学预科,使大学不再担任普通教育的任务,有利于大学进行专门教育和科学研究。

(4)中等教育是改革核心,是新学制中的精粹,延长中学年限,初中和高中各三年,中学实行分科制和选科制,力求学生有较大的发展余地。

(5)增强职业教育最明显的特点是兼顾升学与就业。

(6)师范教育方面,突破了师范教育自成体系的框架,使其种类增多程度提高,设置灵活,设师范大学,并在大学设教育科。

四、新学制的评价

第一,学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美国的633制,但它并不是盲目从美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

第二,1922年新学制的班型加强了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训练,并注意以选科制和学分制来适应教育对象的不同发展水平。发挥地方办教育的积极性,提高师范教育水平,缩短小学教育年限,规定初中可单设等,与中等教育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处理了升学和就业的矛盾,适应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要求。

第三,比较彻底地摆脱了封建传统教育的束缚,具有适应社会和个人需要等新的时代特点。

1922年新学制是我国学制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近代以来国家学制体系建设的基本完成,基本沿用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


第六节收回教育权运动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教育史》第九章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