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澔【440】儒家的“劳资关系”,就是劳动模范和最佳雇主的关系2021-10-04

原文

樊迟问曰,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华杉详解

樊迟,是孔子的弟子,又是师兄冉求的部下。冉求在季氏做家宰,他在冉求手下任职。孔子回到鲁国后,他靠这层关系,拜孔子为师。进入师门比较晚,求知心切,但学问不高。所以他的问题,孔子很少有抽象概括的理论性回答,都是很具体的,有针对性地说某一条给他听。

“樊迟问知”,问老师,什么是知,什么是智慧。

题目很大,老师就针对性答了他一条:“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朱熹注解说:“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只管人该怎么办,对那不可知的鬼神,敬而远之,别为鬼神所惑,就是知。

儒家的思想,就是不要迷信鬼神。我们小时候上学,常说反“封建迷信”,好像“封建社会”就是迷信。殊不知“封建社会”就是反迷信的。

但是“迷信”也有它的好处啊。现在有人不是说吗,中国的问题就是没有宗教,没有宗教,就没有神,就没有敬畏,所以价值观错乱了,无所忌惮。

程颐注解说:“人多信鬼神,惑也。而不信者又不能敬,能敬能远,可谓知矣。”

这就是前面我们说过的,儒家的“如有神论”,说有鬼神,没证据,所以存而不论,假如他有,我敬他,严格自律。但是,我并不认为鬼神能给我带来什么祸患,福祸都在于人事天命,不在于鬼神。

《左传》有言:“民,神之主也。”人民比神大,鬼神之祸福,基于民意之违。天命也好,鬼神也好,都基于民心。所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这种思想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论语正义》考证,从夏朝开始:“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

殷朝比较迷信,夏朝和周朝,都是以人为本。

一句话,你只管人,对鬼神敬而远之,就是知。

樊迟接着问仁。

又是一个大题目,但老师答的更具体。

孔子说:“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这句话呀,恐怕又是针对樊迟说的。先难后获,三层意思:

第一层,简单地说,是先干活,后拿钱,就是仁!你先把责任承担起来,把活干了,再想获得什么回报的事。

第二层呢,要求更高,就是冲锋在前,领赏在后。难事你争先,评奖金的时候你躲在后面。

第三层,做事的时候别老惦记着回报。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全力以赴把责任承担起来,不要计较个人得失。

樊迟是给冉求打工的,而且干得不错,颇有功劳。估计他是心里有点小小不平衡,流露出来了,所以老师拿这条跟他讲“仁”。

这就是儒家价值观: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老板们听了这话,恨不得把员工都送去孔老师那里。

且慢,孔子这话,是对员工说的,对老板,他另有话说——

“子曰:‘治民者,先富之,而后加教。’”你先让人民富起来,再使唤他们。

员工是想着先其事后其食,老板要想着先其食后其事,后其事之后还加其食,这就是儒家的“劳资关系”——劳动模版和最佳雇主的关系。

有一个小故事。一位当世中国的最佳雇主,我的好朋友,他跟我说了一句话:“对人一块一,对物九毛九。”意思是说,一块钱的东西,我砍价到九毛九,它还是一块钱的东西,价值不变。一块钱的人的服务,我砍价到九毛九人家心情差了,服务价值可能打折,我不砍价,我给他一块一。

这就是儒家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一千,道一万,就是凡事先承担自己的责任,凡事先替别人着想。

一块一和九毛九的故事,若放大到整个国家,你会发现,好的国家是物价便宜,人很贵。坏的国家是人很便宜,物价很贵!有的国家商品很便宜,但你想理个发,按个摩,那人的服务很贵!这就是理想社会,无论干点啥,都能挣钱,那钱都够花。糟糕的国家呢,就是物价很贵,人的服务很便宜,那就大多数人都不花钱,都焦虑了。

我把这一块一和九毛九的故事,写到微博上,成了我所有微博中转发最多的一条,加上各种抄袭转发,更是不可胜记,看起来大家都有强烈共鸣啊!

不过你仔细一看呢,发现99%的人,和原作者的共鸣,其实是0.因为他们的“共鸣”,都是觉得自己应该拿一块一,结果连九毛九都没拿到。他们共鸣的,可不是自己应该给别人一块一。

他说我又不是老板啊!你不是老板,对家里保姆有没有给一块一呢,出去享受别人的服务,有没有给点小费的习惯呢。做公司业务对乙方,有没有做到从不拖欠别人款项呢?

圣人之道不行,就是因为人们拿那镜子都去照别人,从不照自己呀!

刘澔觉

“知”和“仁”孔子都用最实际的例子给出了解答。

对人一块一,对物九毛九。里面有着儒家的忠恕之道也是做人做事的智慧,简单说一句自己多照自己的这面镜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刘澔【440】儒家的“劳资关系”,就是劳动模范和最佳雇主的关系2021-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