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目标分析框架的破与立》读书笔记

《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的第三章中王教授认为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不该分裂开来,而是互相包含、互相叠加的层叠蕴涵关系。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坚持原实验稿也提出来的关于语文课程基本性质的认识,坚持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课改”以来有人在强调人文性的时候,不恰当地“将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泼掉”。“孩子”即语文本体。这样做又陷入了片面性,必然造成工具性与人文性两败俱伤。

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根本属性,是设立语文学科的理由,也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特性。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历练之。训练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语”指口头语言,“文”指书面语言)是语文科的专责。

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属性。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了这一课程性质。人文性,可以理解为人性与文化性的整合,包括文化、道德、情感等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语言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总是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迹都珍藏在民族的语言里。”(乌申斯基语)因此,语文作为学习母语的课程,必然具有人文性。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表与里、皮与毛、血与肉的关系。工具性是“表”,人文性是“里”。工具性是载体,人文性是灵魂。工具性如“皮”,人文性如“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工具性如“肉”,人文性如“血”,有血有肉,才是鲜活的生命。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与生俱来、相辅相成的。没了工具性,便没必要设语文课,人文性也无从谈起;没了人文性,语文课只有孤立的字、词、句、篇,枯燥的、机械的语言训练,语文课便失去了生机、情感和韵味。恰切的做法是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过程中,在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积累语言、积淀文化的过程中,吸收人文内涵,培植人文精神。

语文教师“守土有责”。要警惕内容庞杂、形式翻新、喧宾夺主、淡化本体。我们在漫长的改革过程中,已经交出了昂贵的“学费”,要防止左右摇摆,避免大的曲折,种好自己的田,浇好自己的园。

那么在语文课程的实施中,如何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呢?

1、要把“工具性”和“人文性”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不能只偏重某一方面。

那种“先实现工具性目标,后补充人文性内容”或者“先实现人文性目标,后强化工具性训练”的做法都是不妥当的。为什么说“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呢?从语言的性质来看,语言既有语言的形式,又有语言的内容,语言形式和语言所负载的思想、情感、文化等内容是一个统一体,语言形式离开语言内容,将不复存在,语言内容总是要通过语言形式表现出来。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把语言形式的教学与语言内容的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语言教学的角度来看,语文教学的工具性着力解决“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着力解决“为什么而学、将会怎样去学”的问题。这四个问题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必备的要素。如果只解决前两个问题,将会使语文学习活动迷失方向,并失去原动力;如果只解决后两个问题,将会使语文学习失去逻辑前提。因此,我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只有将这四个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从人的发展角度来看,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理性与非理性,认知与情感,工具与精神,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和态度和价值观等层面的协调发展。“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提供了客观基础。

2、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必须寓教于文

叶圣陶先生说:“只有作为文章去学习,理解章句间的法则的时候,才算做语文教材。所应着眼的是生字难句的理解和文章方法的摄取。”这就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属性。其他文科课程教学的着眼点主要是语言内容,而语文课程教学的着眼点是语言内容与语言形式的有机统一,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寓教于文。

由此看来,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正确处理好语言内容语言形式的辩证关系,才能真正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你可能感兴趣的:(《语文课程目标分析框架的破与立》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