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海去》——简评

《我们看海去》——作者:王二___

大多数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是沿着前人探索的道路前行,摒弃既定的“糟粕”,从而蜕变成一个更完美的自己。可是,无论你摒弃了人性中的任何一个固有的行为或者思维亦或者难以描述的什么,它都是在挖你的根。你在分离并摒弃一部分之前,都与另一部分有过一次次的“搏斗”。最后赢了的那一部分就是那个世俗中应有的样子。

但反思之后,你会发现人性之所以复杂,是因为是非黑白时常难以辨别。“癫子”的品质只是“原罪”。

小耳朵的双眼看到了一场根伯伯与癫子的搏斗,最后癫子意外跌下悬崖。小耳朵上山去探个究竟。这个过程中的隐喻是童年人直面成年人世界中的真实所产生的恐惧和残忍。

“莫拿手电筒到处照人,招呼着打屁股。”这是根伯伯对小耳朵的警告。也是对童年的自己的警告。(还没有被挖根的人,是有一对好奇的耳朵,和一双可以洞穿一切的明目的。那时我叫“少言”是不懂言,长大之后的少言,是不要言,不能言。)

最后,癫子死了。这个故事里,也许,只有我和爷爷两个人,亦或者说,只有爷爷一个人。

写作中有一种被大家认为最高的境界就是写什么,全篇却一个字都没有提到什么,而又处处都是什么。

作者在结尾跳入文中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不写他们,同时我写的所有东西都有他们的影子”这当然不是在夸自己,而是点题,也是对那种最高境界的另一种解读,是大多数人写作的真实。我们固有的写作中,写残忍,写现实才显得深刻。无论作者运用多么玄妙的隐藏方法,最终产生共鸣的都是那个让人疼痛的地方。

真的是这样么?我更同意作者文中的一句话“作家在创作一篇小说的时候,往往是怀着温暖与悲伤两种情绪的”。所以,无论小说的过程表现了多少残忍,我还是看到了,那三把镰刀中终有一把割断那在悬崖之上的紫色小花,和你带着癫子去看海的画面。怎么会不热泪盈眶呢?

这篇小说的表现手法与《中国奇谭》中《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这一集类似。虚实结合,讲述了分离,和解,平衡。中间部分陡然转折有些唐突,破坏了文章整体性,也将营造的和谐氛围打破。不过,文中所探讨的内容依然深刻,不失是一篇好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看海去》——简评)